父母與孩子無法了解彼此的心,親子溝通困難的現象,是每個世代相同的困擾。《天下雜誌》曾針對2,736個家庭進行親子溝通調查,該份報告裡點出:「僅有15%的孩子覺得被父母了解,而超過30%的孩子抱怨父母常常踩地雷,愛問『敏感問題』。」,分別訪談父母和孩子後,發現親子間在意的事情根本不一樣,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顯見「溝通」應是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接下來為你介紹親子溝通的NG行為,以及3個親子溝通技巧,拉近漸漸疏遠的親子關係。
相信天底下沒有爸媽會希望孩子遠離自己,但如果用錯方法,很容易讓關心變成負擔,進而把關係弄僵。以下整理父母最常見的溝通壞習慣:問不停、說反話,快來看看你是否也有這些問題。
常見的情況有以下3種:
父母:「你今天考得怎麼樣?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沉默不回答,或者:「就那樣啊!我會寫啦!你很煩欸一直問!」 |
父母:「你周末是要跟誰出去玩?這個人叫什麼名字、家裡住哪裡?他爸媽是做什麼的?」 孩子:「吼!你問那麼多幹嘛啦?就我的朋友啊!」 |
孩子:「這群人最近拍那個跟朋友出遊的傻眼事蹟好好笑哦!朋友這樣真的很瞎欸~~」 父母:「哪群人?在說誰?」 孩子:「這群人啊!是很紅的YouTuber啦!」父母:「你不要一天到晚看這些有的沒的,光看手機不念書!」 |
剛剛提到《天下雜誌》調查親子間在意的事情不一樣,父母親最想聊的第一名為「在校交友狀況」;第二是「課業學習表現」,但青少年最想聊的其實是「興趣與偏好」,以及「未來生涯規劃能力培養」。
父母想知道孩子的交友狀況與課業表現是很正常的事,但偏偏從父母嘴裡問出來,孩子接收到的訊息變成「我被質疑了」、「我不被信任」。相對地,當孩子在分享他的興趣與夢想時,卻因為世代間接收資訊有落差,父母往往會以否認取代理解,譴責先於認同,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什麼都不想跟爸媽說了。
(延伸閱讀:青少年最愛10大網紅,你認識他們嗎?)
還有一種「說反話」的壞習慣,也是父母常見的NG溝通行為,從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爸媽可能會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理你了哦!」等到孩子長成青少年,反話更進階:「你說的那個新朋友,要不要帶回來給我看?不然誰知道你認識什麼妖魔鬼怪!」
要知道,「說反話」傳達的是負面訊息,而幼兒無法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想法,長期下來容易扭曲心理。此外,反話也容易演變為有毒的話語,爸媽原本是想認識孩子的新朋友,但多加一句「妖魔鬼怪」卻破壞了一切,對青少年來說,批評他的朋友就是批評他的判斷能力,保證下次他再也不會告訴你交友狀況。
(延伸閱讀:解憂心理學:說反話的高手)
除了避開親子溝通的NG行為之外,學習溝通技巧也十分重要,以下為你整理3個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幫助你了解孩子的想法。
想創造溝通的正向迴圈,必須從傾聽開始,如果父母經常覺得「我是為你好」而說得太多、聽得太少,忽略孩子完全聽不進去的問題,很難有機會更了解孩子,不如試著學習傾聽,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
當父母在「說」的時候,最好能減少說教。爸媽或許覺得自己人生經驗比較豐富,給孩子的建議都是出自好意,但如果忽略孩子在長大過程中,取得自主權與自我認同的重要性,往往很難取得良性溝通。
如果孩子小從選衣服,大至交朋友、選科系,父母都要說:「這件不好看,選這件。」、「這朋友家教不好,我看你們班第一名比較有禮貌。」、「這科系沒前途,要不要選別的?」,也就別怨自己養出媽寶,或是事事頂撞的孩子。
(延伸閱讀:教養青少年的七大禁忌)
曾做過十年學校輔導老師,現為專職心理諮商師的陳志恆指出:「同理心」和「正向回應」是良好親子溝通的2大前提。
舉例來說,孩子考差了心情不好,回家發脾氣,最差的回應當然是:「你怎麼那麼笨!考不好還敢生氣?還不趕快去念書。」或是說:「沒關係!再接再厲,下次考好就好了。」,看似體貼,實則沒有同理到孩子的心情,因為你還是在要求下一次要考好。理想的回答是先說出他的情緒並肯定正向作為:「我知道你現在很沮喪,因為你已經努力準備了,成績卻不如你預期。」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說教、少批評、給予正向回應,唯有孩子知道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會支持他、陪伴他的時候,孩子才會願意面對問題,進而聽取你給的建議,建立循環良好的親子溝通管道。
(延伸閱讀:說沒兩句就吵架?親子都該上的一堂「溝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