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 everything ok in the seismic activity this morning?』
『???』
學到一個少見的英文單字,好不容易跟同事談話時找機會用上,自己還在洋洋得意「秀」了一手英文,卻沒發現,這個習慣竟然是削弱自己溝通能力的元兇!
宛如講「文言文」,卻自我感覺良好
長久以來,在考試文化的培養下,台灣人的英語能力普遍是「讀、寫」優於「聽、說」,於是只要認識、會寫的單字比較多、甚至是使用較複雜的句子結構,反映在考試成績上相對吃香,也就好像意味著英文能力比別人好。
但進入職場後,不管是google翻譯隨手查後囫圇吞棗,或是追求將字典上、文獻中使用的生冷單字,應用在對話裡的下場,卻是常常出現一些意義不明的用語,或是說一些很少人在對話中會用到的語詞,甚至讓英文母語人士反過來「確認」某個字詞的意思,那真是有點捨本逐末了。
國際文教機構統計發現,一般人只要掌握2500~3000個左右的常見單字,就足以理解生活中90%的語意,能夠順暢地用英語溝通,並應付日常生活了。剩下的10%,則透過增加專業領域的用語來補強即可。
中文日常對話中,不會出現用「請拿『箸』給我」(筷子)、「大家一起舉『盞』」(杯)、甚至是「把文件放在我的『案牘』上」(桌子)這樣的彆扭用法,來炫耀自己的中文。因此,也別再用少見或艱深的單字來凸顯自己的「英語能力」了,你不知道的是,使用這種冷僻單字,反而增加了你與他人溝通的難度。
成功溝通,同步彼此腦波
「這不是我的問題啊,聽不懂我用的字,是對方英語能力不足造成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語言溝通的目的,是讓雙方能夠經由對話取得共識,繼而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心理學助理教授烏里哈森(Uri Hasson)研究發現,當聆聽者聽懂了對話的內容時,他的腦波波動會逐漸與說話者趨於一致,只要聆聽者越理解說話者的意思,他們彼此的腦波活動就會越接近,達到哈森教授所說的「耦合」(couple)現象。這是大腦內建的溝通機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引起「共鳴」。
使用常見的生活單字,是大部分人都有高度共識的用字,因此能在最短時間內理解,讓聽者跟說者的腦波快速共鳴,達成「耦合」,形成最有效率的溝通管道。但是,當雙方對同一個語詞有不同定義、或是使用不同的用語來表達時,就會形成溝通障礙,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去釐清,才能清除障礙、取得共識。
每一次使用冷門字詞,都是切斷同步連結的干擾,在對話中若是頻繁產生溝通阻斷,就不難想像這段對話會多麼支離破碎、甚至產生誤解,總是需要「猜猜樂」的對話,同事當然就會慢慢敬而遠之了。
越簡單、越清楚 ─ 「專業、信賴」有效提升
因此,若想加強工作與生活上的英語能力,應該著重提昇的是「清晰表達」與「溝通協調能力」,不是把書面的字用到生活中就好,透過真人對話練習,會比紙上談兵來得直接有效許多。
以TutorABC的線上會話學習來說,囊括了來自80多個國家、超過30,000名具有多元學術及文化背景的國際認證外籍師資,經由即時的對話互動,提昇英語表達能力,交談中哪些用字能讓大部分人迅速理解、哪些詞句太過冷僻不自然,都能馬上得到回饋、做出調整。在簡短的45分鐘課程內,學著如何用簡潔的表達方式,將複雜的意思說清楚。
『Hope everything’s fine with your family after the earthquake this morning!』
別再執著使用生冷單字來自我彰顯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數次引用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名言:『簡單是細膩複雜的極致表現』。清晰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減少產生誤會或溝通障礙的可能性,建立起個人可信賴的專業形象,才是英語溝通能力的評判標準,也是職場上真正能夠應用、拿得出手的「職行力」。
seismic (adj.) 地震的;seismic activity(NP)地震活動、震測作業;earthquake (n.)地震
關於Tutor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