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諺語 —— Sharing is caring,意思是“與人分享就是關心照顧別人”。國外的爸爸媽媽們很注重從小培養孩子 “sharing” 的美德,因為這不但是一種優秀的道德素養,也是一項重要的 social skill(社交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們交到更多好朋友哦!
那麼,家長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
Create sharing scenarios 創造分享的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各位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創造分享的情境,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切身體會什麼叫做“分享”,還能將“分享”的意識,潛移默化地引導給孩子。
例如,當食物準備好後,各位爸爸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去分享: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these with me?
我們一起來分享好嗎?
亦或是在玩遊戲時,可以這樣對他說:
Shall we play together?
我們一起玩好不好?
或者:
When will it be my turn?
什麼時候輪到我玩?
其實,這些情景常常會在學校或是家庭生活中出現。
如果孩子逐漸有了分享的意識,能夠主動地對玩伴說:
We play together because we are good friends.
因為我們是好朋友,所以我們可以一起玩。
那麼,他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Demonstration education 示範教育
其實,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強。在“與人分享”這件事上,各位爸爸媽媽也要做好榜樣。正像美國心理學家 Kim O’Connor 說的那樣:
If we parents share our time and things, our kids will learn to do it too.
如果父母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時間和物品,孩子也會學著去做。
當然,這種分享也不僅僅局限於實物,還可以是自己的想法或心情。例如,在忙碌了一天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一起分享今天的趣事;或是有商量地安排各自想要觀看電視的時間。在生活中將“分享”展現到孩子面前,這種方式既有趣又有效。
Put them in other’s shoes 引導孩子體會他人感受
家長們應該常常引導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讓孩子嘗試著換位思考。例如:
If your friends do not want to share with you, will you be happy?
如果你的朋友不願意和你分享,你會高興嗎?
當孩子主動分享時,父母也應該及時給予積極的引導。如果只是簡單地說“ You’re such a good boy!”(你是個好孩子),可能會顯得太草率。
其實,我們可以這麼說:
Did you see the smile on Bobby’s face when you gave him the book? He really liked that.
當你把書借給 Bobby 時,你看到他有多開心嗎?他真的很喜歡這個!
當快樂與滿足的感覺在他的心中發芽滋長,慢慢地,他就會變成一個願意主動分享的好孩子。而當他學會主動分享時,他就會明白,分享背後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給予這麼簡單。
圖片來源:網路
姓名
國碼
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