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帶小孩看世界1》語言力,培養孩子的好客精神(1016世界糧食日)

教導孩子珍惜食物之餘,也讓孩子知道全球仍有其他人處於飢荒之中,建立同理心與世界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讓孩子餓過肚子嗎?若非刻意體驗,現代大部分的人都很少嘗過飢餓或營養不良的滋味。「世界糧食日」提醒我們,在地球的其他角落,依然有缺糧、貧乏與困頓的人們,生活並非總是如此安樂,而我們應讓孩子學著了解「同溫層」外的世界。

 

你有聽過「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嗎?這是由聯合國組織訂定的日子,每年10月16日,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展開一連串以糧食和農業生產為核心的活動。

在今年的世界糧食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秘書長屈冬玉向大眾報告:「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安全更加惡化,根據最新數據,去年(2020)有8.11億人口,深受飢餓和缺糧所苦。」

 

透過聯合國紀念日,帶孩子看世界

 
8.11億人是什麼概念?不只對孩子來說難以想像,大人可能也只覺得「好多!」從台灣角度來看,這是相當於台灣35倍的人口陷於飢餓;從世界角度來看,全球每9個人便有1人無法獲得均衡營養的食物,基本生存陷入危機。

像「世界糧食日」這樣由聯合國組織訂定的紀念日,並非傳統節慶,也不可能像過年、中秋節、聖誕節那樣有趣好玩,但卻具有相當的教育與人道意義。家長們可以透過各種簡單的活動,讓孩子從不同角度認識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原來,有人正過著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光是認知到這一點,便是啟蒙孩子同理心、好奇心的起點。

如果家裡有地球儀(沒有的話,可以試試「Google地球」),跟孩子一起轉轉看,遠在台灣斜對角的巴西,竟有約1,880萬名14歲以下兒童三餐不繼,其中至少910萬名兒童生活在極端貧窮中,每天生活費不到1.25美元,也就是不到35元新台幣(新聞來源)。如果要你的孩子每天只拿35元零用錢,他一定會抱怨:「媽媽!這連買早餐的錢都不夠!」

世界觀的概念,可以讓我們知道幸福得來不易,更帶著孩子參與公益活動幫助他人

 

從宏觀的角度,邀請孩子觀察生活

 
相關的新聞與各國飢情主題,現代家長動動手指便可查到。不過,比起跟孩子談糧食安全政策,不如先讓孩子認識自己與「餓」的距離,一般正常家庭通常只有「吃太多」或「剩食太多」的問題,幾乎所有爸媽都會優先讓孩子吃飽穿暖,但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或特殊境遇而接受扶助的弱勢兒少,在台灣去年便有14.7萬人,這些弱勢兒少可能就是你我孩子的同班同學。(延伸閱讀:你不可不知的台灣四大飢餓問題)

2021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為「行動造就未來。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Our actions are our future. Better production, better nutrition, a better environment and a better life.) 由此宏觀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邀請孩子思考: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天都能好好吃一頓飯嗎?我們的一日三餐是如何來的?我們該怎麼負責任地購買、處理及分配食物?

從未餓過肚子的人,可能很難理解「營養不良」是什麼意思?根據衛福部、家扶基金會的調查,即使有75%的弱勢兒少能固定進食三餐,但卻有70%無法每日攝取蔬菜水果,甚至被迫常以泡麵、零食、罐頭果腹,每日正餐來源只有學校的營養午餐。

如果你家孩子會說出:「蛤!我才不要吃青菜,泡麵、零食很好吃啊!叫我天天吃都可以。」此類令人傷腦筋的話語,也不用急著教訓他,試著從分析自己與他人處境開始,或是紀錄、比較校園營養午餐的菜單跟家中菜單,讓孩子學著上超市或到市場購買日常食糧,全家一起來檢視每日營養組成,藉此培養孩子正確選擇食物的能力,在生活中亦能落實「世界糧食日」所謂「Our actions are our future.」的主題。

把世界觀放到生活中,更大的格局與看見,可以培養孩子的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語言力,培養孩子的好客精神

 
所有的孩子從出生起皆是以自我為中心,3歲以下的孩子尚未發展出社會化行為是極為正常的事,大人很難、也不應強求幼兒要分享、尊重、輪流、等待;而5、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社會化行為,也較能理解「將心比心」的概念,透過成人適當的引導,確實能學會分享、幫助他人的優良品格。

聯合國糧農組織針對全世界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舉辦了世界糧食日海報大賽,今年的活動要到11月5日才截止收件(活動網址),即使不參加海報比賽,也有一本繪圖精美的活動手冊,家長不妨下載與孩子共讀,不管孩子幾歲,都將能感受到聯合國強調「We are all connected!」的精神。

當孩子了解到,「從產地到餐桌」不只是超市的貼紙商標,而是真正牽涉農業與食品系統,從種植、收穫到物流、處理、食用,甚至涵蓋進出口與國際貿易,是值得全球百多個國家共同來關心的議題,他不僅會更尊重食物與生產者,也會開啟對其他語言、其他文化的好奇開關。

語言,是開啟世界的一扇窗。當孩子的眼界不再侷限於自己的生活與環境,大人也有責任引導孩子藉由學習英文等第二外語,認識他國的族群、文化與歷史;提升語言力,將是幫助孩子構築未來世代世界觀,最重要的能力。

「感恩、給予、同理心」是讓孩子受用一生的軟實力,也建立美好的品格
Share: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