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帶小孩看世界2》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文化感知(1017世界除貧日)

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成長平安無虞,但全球有7.4億的人口,仍舊處於極端貧窮之中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長大,但是全球目前有將近7.4億人口,仍舊在「極端貧窮」的處境下掙扎求生。多年來,聯合國不斷呼籲各個國家伸出援手,幫助弱勢人群、脫離貧窮困境。帶孩子一同認識「世界除貧日」,激發同理心之餘,還能繼而體認到身為地球的一份子,只有彼此扶持,才能擺脫貧困的威脅,打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這一代人對「貧窮」的定義,跟上一代早已不同,光是在城市或鄉村的成長經歷,也能帶來極大的感受差異。從1993年開始,聯合國訂定每年10月17日為「世界除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也稱作「國際消除貧困日」,期盼能聯手各國力量,一起消弭貧富差距惡化的現象,並且減少因為貧窮而受苦的人口。然而,沒經歷過困苦生活的孩子,能理解「貧窮」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需要為「消滅貧窮」盡一份力嗎?

 

從生活中,看「我們與貧窮的距離」

 
2015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將貧窮線從1.5美元拉高到1.9美元,全世界有接近十分之一的人,過著「極端貧窮」(extreme poverty)的生活,每天可支配的金額只有不到台幣60元(USD 1.9)。根據統計,從2020年3月到年底,因為疫情衝擊、加上各地政局變動等影響,全球一口氣新增了2.24億的「極端貧窮人口」,這是自聯合國致力減少全球貧困問題後,二十年來首見「開倒車」的一年。

生活在台灣小康家庭的孩子們,對於「貧窮」的概念幾乎都十分模糊,頂多偶爾聽到父母以「家裡很窮、沒錢」來回絕購買iPhone、Switch遊戲機等等的要求,或是在大人們半開玩笑半抱怨「收入少、拉低了平均薪資」的自嘲中,才對家中的經濟狀況約略有印象。

尤其華人父母普遍傾向「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努力提供下一代生活無虞的成長環境,只希望他們專注在學業上,不願意孩子因為家裡的財務狀況而困擾。沒想到,不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反而容易變成與現實脫節的「溫室花朵」。

「世界除貧日」的到來,正好提供機會讓親子一同探索「貧窮」究竟是什麼,我們可能會意外發現,其實「貧窮」一直躲藏在你我周遭,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

對世界真實現象的認識,有助於孩子的格局、思考、觀念成長

 

激發同理心,拓展眼界來認識世界

 
日前,台北市與台南市先後宣布,將與知名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小紅帽協會合作,在校園等公共區域試辦提供生理用品,期盼終結「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現象。而隨著天候變化,加上國際煤、油、天然氣價格飆漲,「能源貧窮」(energy poverty)的困境,也再次引發注意與討論。

這些生活中的「貧窮議題」,只是諸多貧窮現象的冰山一角,看似遙遠,卻能夠經由與日常經驗的結合,來引導孩子認識和理解。

「如果把錢拿去買飯吃,就沒錢買衛生紙來用的話,該怎麼辦?」有些女學生因為家境負擔不起衛生用品,因此生理期期間不敢去上學,甚至必須以報紙代替、或是一片衛生棉使用一整天導致惡臭生病,這樣延伸的情境,有助於孩子聯想體會。

除此之外,也可以拿台灣動輒34、5度的酷熱盛夏,跟他們討論「要是因為電費太貴,而不敢開冷氣、吹電扇,是不是會熱到睡不著覺?」對比高緯度國家的弱勢家庭,在降雪的零下低溫中,卻無法負擔天然氣、燃煤的暖氣供應,而甚至得面臨生存危機,孩子們將更容易能感同身受。

經濟弱勢族群並沒有太多替代方案能夠選擇。經由「世界除貧日」來進行換位思考練習,發揮想像力、培養同理心,將平凡的生活體驗跟觀察到的現象做連結,便能慢慢增加他們對現實世界的「經驗值」。

同理心的養成,一直是台灣教育中所缺乏的,而同理心其實是來自生活人事物的觀察與體會

 

結合生活與知識累積出豐厚文化素養

 
常被當作「不知民間疾苦」代表的晉惠帝司馬衷,在聽到人民因為饑荒、只能吃樹皮維生的時候,説出「何不食肉糜」而受到千古訕笑。但是細想一下,這句提問的立意並不壞,只是恰好凸顯出他缺少理解現實、並且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教育「學業至上」的理念,有時會教出「知識滿分、常識零分」的「菁英」,擁有優異成績,卻缺少了對「人」的關懷和體諒。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是希望提升孩子們在多變世界裡的生存能力。其中,懂得運用同理心並且整合跨領域的知識、常識,才能夠掌握人性、看透問題本質,進而滿足真正的需求。

教育專家曾經提醒,當社會只看重「能力」時會把人變得『工具化』。因此,重視「人類生活處境」所展現的人文關懷,可以適時調和過於依賴科學與理性的偏頗。從生活細節來啟發孩子的文化感知,讓素養教育走出教室,跟不同背景人群溝通、互動的真實體驗,絕對勝過課本裡的諄諄教誨。

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能輕易跨越國界、文化的隔閡,經由「世界除貧日」的契機,鼓勵孩子走出舒適圈、關心他人,不再只生活在備受保護的象牙塔中,他們的未來,就會比想像中更加遼闊寬廣。

帶著孩子一起,把想法、看法化為實際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好
Share: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