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職場上,有的人待業期長達一年,有的人則是不斷被挖角、每份工作都「無縫接軌」。造成這樣巨大差異的關鍵往往不是「求職技巧」,而是平日工作所累積下的專業與人脈成果使然。因此,不論短期內是否有轉職考量、不論離職日是在明天或是明年,從現在就開始做「準備」,新工作一定能夠越換越滿意!
想在年後順利轉職的你,是不是好奇為何有些人總能好工作一份換過一份,自己卻每每要找工作就心力交瘁、成果還只是差強人意?看著五年前的過時履歷,煩惱該從哪裡開始下手改起,對現在的就業市場感到陌生,而哪些職缺熱門、自己是否有優勢等種種問題,也讓人茫然無頭緒。
其實,觀察這些能駕輕就熟成功轉職的人會注意到,他們都早早開始規劃進行「前置作業」。打好職場的「個人地基」,無需什麼花式求職招數,好工作就能手到擒來。
知名數位創業家Paul Jarvis在他的暢銷書《一人公司》中提到,每個人都是一間一人公司,而你是唯一最關心「你自己」這個產品的人,因此,應該把個人當成品牌來經營。找工作就像推出「你」這個限量商品,我們要如何讓人慕名而來、掏錢搶購呢?
行銷大師Philip Kotler在其被奉為行銷聖經的著作《行銷4.0》一書中點出,進入口碑行銷的時代後,產品的好壞都需要經過驗證及推廣,才能夠獲得廣大注意而熱銷。臉書、Google商家資訊、甚至App Store上的評分,都是陌生「消費者」評估這項產品是否值得購買的依據。
職場人也一樣。在轉職時,我們需要用好口碑,讓理想公司對自己產生興趣,而這裡的好口碑,可不是好相處、有幽默感這樣的評價,也沒辦法靠「自吹自擂」來獲得,必須在兩大領域有所表現──成就與人脈。
請想想,你上一次更新履歷,是多久以前?思考轉職時,一般人的起手式都是點開被遺忘的舊履歷、接著上網搜尋「履歷怎麼寫」來著手修改。老實說,等到這時才在煩惱履歷,其實有點慢了。
職場專家建議,轉職應該在到職後就開始準備。這並非鼓勵「吃碗內、看碗外」的不知足心態,熱門職涯成長podcast〔大人學的small talk〕提醒,職場人應該建立起至少每半年就更新履歷的習慣。這麼做的好處,除了避免想換工作時,得在短時間內回想多年來的工作內容,難免有缺漏之外,更能用履歷來定期檢視自己的成長。
履歷是職場人的成績單,在精簡的篇幅裡,去蕪存菁地過濾出在職期間的精華成就。如果工作了一整年,卻沒有值得更新在履歷上的成績,無疑是一大警訊。請試著擔任自己的面試官,尋找履歷中「一定要邀請這個求職者來面試」的關鍵亮點。
懂得善用履歷,更能作為按圖索驥的職場發展地圖,例如期望轉任管理職,就主動爭取帶領專案的機會,來補足履歷上領導經驗的空白,用這樣的方式就能督促自己持續往理想的目標前進。
不過你知道嗎?有些「好缺」你根本從頭到尾都沒看到!擔任LinkedIn(領英)專業人士社群網產品經理的Rohan Punamia公布了一項驚人的分析數據,可能因為職務複雜的能力需求或是時效性的關係,職場上有80%的職缺,屬於隱藏的工作機會,並未對外公布,我們在求職平台、企業招募訊息中看到的職缺,竟然只佔了整體需求的20%,意味著如果只依賴公開訊息求職,將錯過許多更好的機會與發展。
要接觸那些檯面上看不到的80%職缺,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人脈。《富比士》(Forbes)雜誌的調查發現,有75%的求職者是透過人脈順利找到工作的。有些人以為,這意味著得要放低姿態請親朋好友居中牽線,但史丹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指出,其實,點頭之交程度的弱連結(weak ties),反而對求職更有顯著幫助。
例如,許多職場人士經營LinkedIn社群,便是看重其融合求職與維繫人脈等兩大需求的優點,快速打造自己專屬的職場人脈網絡。因此,除了加強技術等硬實力之外,平常就要多把握機會與其他人交流、建立關係,如此一來才有機會不受原有背景的限制,廣泛接收到多樣性的情報,優先得知隱藏版的徵人消息,或是幫助企業更容易找到你。
可見,想要成功轉職,比起琢磨履歷怎麼寫、面試怎麼談等臨時抱佛腳的小技巧,更應該在平時就用心累積,好好耕耘專業領域,留下令人眼睛一亮的成績,並且誠懇積極地與人互動,累積出好口碑,就能幫助你在轉職路上,越走越順遂。
Nome
Código do país
Número de cel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