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30歲,投資理財有風險,但投資學習成果不會背叛你

過了30歲之後,每個選擇對未來都有極大影響!

Jerry是一名31歲的上班族,工作數年後,目前的帳戶存款約有20萬元。最近因升上小主管加薪,每月扣除房租、生活費和孝親費,大約還有2萬元可動支,考量職涯成長,Jerry正在考慮拿一部分薪水來投資自己,報名線上英語或是其他網路課程;但同時也希望能兼顧投資理財跟娛樂消費,該如何分配預算,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令他相當煩惱。

先存錢,還是先投資自己?

 
每個月該存下多少錢?月薪10萬元、5萬元和3萬元的人,有小孩的人跟單身的人,因為收入、開銷項目差異極大,其實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但確實有一定的比例可依循。提出「拿鐵因子」理論的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認為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可能有些非必要的零花消費,比如一杯拿鐵,日積月累存起來亦很可觀。

大衛.巴哈並非鼓吹人們不要再喝咖啡,而是要人們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並提出一個具體的致富公式供人們執行:不管你的收入是多少,每個月收到薪水後先存下10%,讓「收入-儲蓄=支出」。而非像Jerry一樣,將「收入-支出」後,才考慮剩下的該如何做「儲蓄+投資」。

而邁向理想人生的秘訣,則是將大衛.巴哈的致富公式再增添上「投資」元素:「收入-(儲蓄+投資)=支出」,也就是先預留10%的儲蓄金和必要的投資金,剩下的錢再自由運用。

妥善做好個人資產分配,才能更有效利用每一分錢。

致30世代的你:「開源」比「節流」更重要

 
這筆投資金,指的不只是投資理財,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來投資自己!

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曾說:「如果你月薪不到4萬元,我認為你就不要去儲蓄、不要累積財富、不要跟會,也不要寄回家裡,要把薪水花掉,去擴大自己的視野、交很多朋友、累積很多知識。」他強調,重點是鼓勵大家在年輕時增加自己的能量,「像是去體驗登聖母峰、單車環島等,錢要花在擴大能量上。」

雖然這段話在報導披露後產生了不小的爭議,但其實,許多成功企業家都有過類似的看法。即年輕人應將時間、精力花在投資自己身上,不管是閱讀、學習、進修還是挑戰夢想,因為「年輕就是本錢」,投資自己的風險與成本都相對低,但獲取的機會與經驗卻可能在未來產生大作用。

如果你一直都只是領死薪水的上班族,月薪4萬元,每個月拼命節省存下1萬元,一年不過存下12萬元,再怎麼「節流」,效果都十分有限,因為注入活水的源頭不夠大。不如換個思考方向,將這些錢拿來投資自己,比如請專人指導優化履歷、塑造個人品牌,或是學習商務英文、每天與線上真人教師對練英文口說等,都有利於為職涯增加籌碼,在30歲時期努力的「開源」,擴大收入,距離理想生活才會更近一步。

想在職場上持續向前,就必須不斷投資自己,增加更多職場籌碼!

投資理財有風險,不只是一句警語

 
由於近兩年台股行情維持火熱,許多人聽到「錢與其存銀行、不如拿去買股票增進財富」這句話,就想一股腦兒地將積蓄都丟進股市裡,完全忽略了「投資理財一定有風險」的警語。

根據證交所資料,2021年台股新增開戶數達77萬人,尤以20至30歲年輕族群的開戶人數占其總人口數的比重,更從5年前的25%大幅提升至44%,造就台股開戶年齡年輕化趨勢。便有投資專家觀察,許多年輕人敢衝,當沖、選擇權、期貨樣樣來,只看見股市行情好容易賺錢的一面,卻忽略了股市下跌時的風險控管。

投資理財確實是一門人生的必修課,但不能只看見好的那一面,更要謹記「投資沒有穩賺不賠的事」;相對地,投資自己,不管是讓自身的專業能力成長,或是提升能與全世界溝通的英語力,都是穩賺不賠的事。(延伸閱讀:邁入30大關,如何職場不卡關?過來人:語言能力

如果你很在乎投資報酬率,更要仔細算一算「收入-(儲蓄+投資)=支出」這筆帳,將投資用在對改善現有人生最有助益的地方;或許在30歲的時候,還沒辦法真切地描繪出理想生活的樣貌,但投資自己的學習成果必將成為最佳的養分,帶領你的人生走向更遠的地方。

Compartilhar:
Garanta agora uma aula gratuita individual com professor estrangeiro!

Nome

Email

Código do país

Número de celular

Leia e concorde em aceitar os termos de uso do serviço de associação, declaração de privacidade e proteção de informações pessoais
Sig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