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媽咪,教出小孩自信 PART 1》 教獨立:生活中的練習,親子共同成長

對孩子放手讓孩子接觸不同事物及問題,就是獨立最好的練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獨立性,是驅動孩子成長最強大的內在力量。從說出「我」開始,「媽媽,我要自己來!」「我會做!」「這是我的!」在在都彰顯了孩子的自我與獨立性格,成人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尊重孩子,將其當成獨立個體來對待,多多觀察、陪伴,不急著出手幫忙與介入,這便是親子的生活練習。

獨立,其實不用教。幾乎所有的兒童教育學者、教養專家都同意,孩子「天生便具有自主性」,仔細觀察嬰幼兒便可以發現,他們轉動的眼珠、揮舞的手腳、吞嚥的唇舌,都代表著對外在事物的好奇,這就是具有自主性的證明。

對孩子放手,便是獨立最好的練習。但生於現代的孩子個個是捧在手心上的寶,父母、長輩數雙眼睛盯著,常常在孩子遭遇問題前,或是開口要求幫助前,就事先出手將障礙都排除了。如此一來,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呢?

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大人的「不干涉」開始

 
過度保護,會教養出「不知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在小時候,容易體現於各種日常生活的基礎面向,例如水杯裡的水喝完了,不知道該去倒水;著色筆摔斷了,不知道找削鉛筆器來削;天氣冷了或熱了,不知道要添衣服或脫衣服……

這類孩子從小習慣了事事都有人代勞,到了學校沒有人服務他,就很容易卡關,如果老師進一步詢問:「那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孩子通常會愣住,回答:「不知道。」而要能在未來變遷急速的社會生存,孩子最需要養成的能力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絕非一朝一夕可取得的能力,需要家庭教育有意識的培養、鍛鍊。

蒙特梭利博士曾言:「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注意不要給予孩子不必要的協助。」所謂不必要的協助,也就是在孩子自己開口要求幫助前就貿然介入(排除涉及安全的必要情況),比如說,1 至 3 歲的孩子正在練習自己使用餐具吃飯,大人因為受不了食物掉得到處都是,又或是為了加快吃飯進度,就直接出手餵食。

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盡量透過多方面的嘗試及體驗,才能從中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千萬別替他做

 
對已經上學的孩子,爸媽「出手」的行為可能演變成幫孩子做美勞作業、幫寫讀書心得、幫送忘記帶的學習用品等。究其背後心態,大抵不脫成人「不允許失敗」的完美主義,又或者是將孩子看得太渺小,打從心底「不相信他們能自己做好」;其實,愈能在小時候讓孩子「自己來」,也允許他失敗,未來孩子的成就感與自信感也能越高。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Jane Nelsen Ed. D.)指出,家長若太遷就孩子,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機會,使他們無法發展出負責任、靠自己、自信的感覺,如此孩子也較難發展出「我有能力」的信念。一個不覺得自己有能力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能力可能較差,人生中許多技能也可能無法順利發展。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亦曾直言:「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千萬別替他做。」這並非是指成人不可幫孩子的忙,而是家長要學會「看情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花時間讓孩子透過種種練習,發展出負責、自信的態度,以及重要的生活能力,未來也才能長成獨立自律的成人。

有時候父母只是一個旁觀者,放手讓孩子靠著自己的能力完成事項,靜看著孩子在不斷嘗試中長大。

 

練習,從真實的生活操作

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麼呢?父母們不妨參考看看蒙特梭利教室的做法。許多人聽到「教室」,就會聯想到排排坐的上課、學習,但在鼓勵獨立自主的蒙特梭利教室中,可以發現孩子們能自由地選擇「工作」,這些工作可能是插花、幫植物澆水、擦教室玻璃、榨柳橙汁等,都是在家也能做的事,絕非是一般學校所教的英文、數學等知識性學習。

因為蒙特梭利博士相信,只有真實的工作經驗與生活經驗,能引領孩子邁向成熟。以下摘錄由美國蒙特梭利基金會理事長提姆‧沙丁(Tim Seldin)所著《在家也能蒙特梭利》一書所建議的方法:

  • 幫孩子布置一個安全而井然有序的環境,根據孩子的年齡適時更換教具。
  • 允許孩子在此環境自由的工作與玩耍,並請他們完成後將教具收拾歸位。
  • 在廚房準備一張兒童工作檯,讓孩子能一起做簡易的點心或廚房工作。
  • 已能自行刷牙的孩子,要將浴室布置成牙刷、牙膏、杯子、浴巾、毛巾等都能自行拿取,從孩子角度思考如何會更便於使用。
  • 玄關應準備矮鞋凳,讓孩子自行穿脫鞋襪。
  • 臥房、遊戲間,凡孩子常待的地方都應讓所需物品能方便取用,如此有助於孩子培養獨立、珍惜和尊重物品,也能學會對自己的空間負責。
  • 規劃專屬的兒童衣櫃,讓孩子可以自己選擇衣物、自己吊掛外套。
  • 依年紀請孩子協助不同家事,從練習擺碗筷到招呼客人,孩子會樂在其中。
  • 有意識地進行「錯誤管理」,比如讓2歲幼兒使用玻璃杯碗,若不慎摔破,會迅速記取教訓。犯錯是再教育的好機會,不要害怕孩子犯錯。
  • 家長應用身教、反覆確認,同理與關懷,幫助孩子學會良好行為。
Compartilhar:
Sig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