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職業體驗:一場自律與責任感的冒險》 了解生活財務運作,學會踏實感

108課綱強調財金素養,將理財教育向下扎根,把金融知識融入在教學或課程活動中,為學生奠定基礎金融理財觀念,及早學習財務規劃。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華人家庭總是認為「金錢」是「大人的事」,很少拿上檯面跟孩子談論。但108課綱納入財金素養後,凸顯了在現今環境中具備正確財務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與其等到錯誤的用錢態度和習慣形成後,再花費巨大力氣來改變,不如一開始就建立起良好的理財觀念。從爸媽的「工作」切入,了解何謂收入與支出,並透過觀察生活財務的運作、學習分配所得,孩子將能夠對金錢產生更實際而有收穫的認識。

『媽媽,你跟爸爸最近都沒有出門上班,家裡會不會沒有錢?』 『啊?我們是改成在家遠端工作了,姊姊別擔心喔』

受到疫情影響,有些工作彈性調整為遠端、有些人則被迫開始休無薪假。小朋友似懂非懂、童言童語的擔憂,聽在家長耳中又是好笑、又是心疼。爸媽們不妨趁機利用生活現況進行機會教育,不只可以緩解孩子的焦慮,也能幫助他們儘早建立起正確的金錢還有價值觀。

學理財的第一步,了解「金錢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小朋友大多在耳濡目染中,很早便意識到金錢的重要。不過,根據國際知名投資管理顧問公司普徠仕集團(T. Rowe Price)的調查,會在5歲前便引導孩子接觸金錢相關知識的美國家長,只佔受訪者的4%。

而在一份觀察台灣親子理財現況的報告中發現,雖然有高達96%的家長認為學習理財很重要,但是只有61%的人實際開始教導孩子理財觀念。還沒這麼做的主因,近六成五是認為「孩子還太小」。但股神巴菲特卻直言,許多爸媽直到孩子十多歲才開始對他們談錢「已經太晚了」。

英國劍橋大學一份〈兒童習慣形成與學習〉(Habit Formation and Learning in Young Children)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理財觀念早在七歲以前便已經大致成形,且將持續影響他們成年後的財務決策,因此,學習理財越早開始越好。

不過,由於小朋友手上並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運用,「理財觀念」又十分抽象,有些爸媽遲遲不知道該從何教起。其實,除了讓孩子練習管理自己的零用錢、紅包錢如何分配之外,從認識爸媽的工作、家裡的經濟來源,來觀察生活中財務如何運作,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融入理財教育:帶孩子逛超市學理財、規劃零用錢…等 ,讓孩子從小就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搞懂錢從哪裡來,才能好好規劃要用到哪裡去

『你要乖乖的,爸爸媽媽去上班賺錢,才有錢買好吃的給你吃、買玩具給你玩喔』

不少人對「工作」這件事的認知,是從年幼時期聽到這句安撫開始的,認為爸媽只要每天出門,就可以帶錢回來養家。事實上,小朋友只對「出門、進門」這兩個舉動有概念,但對大人出門後在做什麼工作的內容,常常是一無所知。

在美國財經雜誌《富比士》(Forbes)公布的40大富豪榜中,佔據了過半數名額的猶太人,被世人公認為最會賺錢的民族,從孩子三歲起就教他們辨識錢幣,並且一步步認識如何以金錢易物、滿足生活所需,到孩子八歲時,便鼓勵他們去打工賺錢,體會「金錢得來不易」的道理。猶太爸媽也會讓孩子掌控賺來的所得、存在自己戶頭裡,透過擁有與運用金錢的實感,逐步建立他們的財務觀念。

雪球》一書中也提到,巴菲特早在六歲時,便從爺爺的雜貨店以批發價買入口香糖跟可樂,再轉手用零售價賣出。在付出勞力和時間去逐戶銷售的過程中,他清楚觀察到經由雙手創造出的金錢流動、又幫自己賺進更多的錢。這樣的自我訓練,加上他精準的眼光與投資策略,才能在日後累積出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高成長投資傳奇。

從體會賺錢不易,到學會對待金錢的正確態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憫農詩》提醒了人們,每粒米飯都是農人辛苦耕種而來的。同樣地,只有能認知、甚至體驗到「錢從哪裡來」,孩子才能更快速地理解,口袋裡的每一塊錢都應該好好珍惜、謹慎使用。

因此,爸媽們可以透過分享自己工作的內容、還有介紹社會上常見的職業,例如老師、警察、貨車司機,到開早餐店的老闆、賣衣服的專櫃人員、或是蓋房子的建築工人,帶著孩子一起認識各種工作,並了解如何經由付出勞力、時間和技術,來換取生活所需的金錢。

接著,還可以邀請孩子共同參與討論,學習家裡有哪些日常開銷、應該如何規劃金錢使用的順序等等,如此一來將能幫助他們觀察爸媽是如何分配家庭收支,繼而逐步形塑正確的理財態度和金錢觀念。

正確的消費理財觀念與習慣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小孩子只要專心把書唸好就好,其他都不用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今社會的誘惑太多,面臨的挑戰也更加複雜。爸媽們務必把握孩子年幼時的黃金階段,引導他們理解生活中財務運作的方式,進而培養出穩健踏實的金融素養,孩子的未來必定受用無窮!

Compartilhar:
Sig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