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露營帶著孩子學團隊合作

親子露營的樂趣,除了可以增加家庭親子關係外,更可以讓孩子建立做中學、學中覺的生活能力。

近年來全台興起的露營風氣,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吸引了更多的家庭加入走向大自然的行列。尤其時至暑假,國內疫情雖然呈現緩步降溫的狀態,但若要讓孩子參加大型團體活動,家長們恐怕還是不太放心,此時帶著孩子到野外露營,就成了很好的選擇。以往參加暑期營隊時,孩子在玩樂中還可以增進跟同儕的互動相處,如今雖然只有自己一家子,只要爸媽們懂得把握機會,也能讓孩子在享受露營的樂趣時,學到如何跟他人團隊合作。

學當團隊的一份子,發揮1+1>2的力量

『你不要在這邊搗亂,乖乖去旁邊玩,好了再叫你!』這也是你們家的親子互動模式嗎?

很多爸媽習慣事情一手抓,只要求孩子乖乖聽話照做就好。好處是進度都在大人的掌控中、不容易出錯,但孩子也容易因此覺得事不關己,就算到了郊外,也是手機不離身、只等著別人將一切準備好。而在少子化的趨勢下,不少小朋友也習慣了凡事只考慮自己,一但碰到因為團體生活,而必須出現的溝通、妥協等過程,常常無法適應而跟其他人產生摩擦。

在現今的複雜社會裡,很難事事都靠自己,因此在企業看重的軟實力中,「團隊協作」一直是十分受到重視的能力。越難達成的目標,就可能會牽涉越多的參與者、涵蓋越多的難題待解決,懂得如何跟團隊溝通協作,等於擁有延伸的能力,才足以應付未來多變的挑戰。

在準備露營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將孩子的期待感作為催化劑,鼓勵他們參與規劃和執行,讓露營不再只是一趟單純的出遊,而可以從中獲得學習與成長。

露營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學習就是「一切都要自己動手做」,透過露營讓孩子學習同甘共苦,是很重要的目的之一。

學分工:釐清目標,學會拆解任務

在一次露營的計畫中,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準備工作要安排。爸媽們可以邀請孩子加入討論,讓他們藉著親身參與規劃進而理解,要組織一趟露營行程,可以從拆解成許多面向的細節開始下手。例如:

  • 食:要安排一家大小的三餐要吃些什麼,要帶哪些食材還有鍋具來進行野炊,要如何解決飲水問題等
  • 衣:要考慮目的地的氣候,決定應該攜帶哪些保暖衣物、或是玩水的泳衣,以及準備更換的乾淨衣物等
  • 住:要判斷這次露營會住在自己從無到有搭建的帳篷、還是睡在營地提供的現成帳篷內,來決定應該攜帶哪些寢具
  • 行:要規劃前往營地的路線、需要的交通時間、全家移動的交通工具等

在共同面對一個大目標的時候,「先定義、再拆解」。這樣的作法,恰好呼應108課綱素養教育想要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Problem finding, problem solving)的能力。當團隊要一起完成一個目標時,先學會「拆解」問題,把大目標分解成許多小細項,接著便可以透過逐步解決這些小問題,順利向大目標推進了。

當孩子年紀還小時,沒辦法全權負責組織一次完整的露營活動,但經由參與安排露營行程,他們可以快速地模仿爸媽的思考模式和行為,練習把大活動切分成多個任務,再分配給團隊中的成員,每人完成一部分,那麼原本看似不易達成的複雜目標,也能變得簡單許多。

學合作:承擔責任,彼此互助合作

從前置作業到露營的過程中,爸媽們可以視情況,讓孩子負責能力所及的事情,例如幫忙搭建帳篷、從車上搬運行李就定位,清洗鍋具食材,擺放餐具等等,經由「負責」一部分露營的工作內容,他們可以體會到自己也是團隊的一份子。

而正確的團隊合作心態,是要學會「當責」,意味著對自己承接工作的「成果」負責。爸媽可以帶著孩子去理解每項工作的目的是要滿足什麼需求,繼而在執行的過程中,不只要把事情做完、更要做好。

例如負責準備露營用的鍋具,只記得行前清潔,卻忘了放入要攜帶的箱子裡,到了露營現場就沒有鍋具可以使用;當小幫手搭帳篷時,要是帳篷搭得鬆散不確實,晚上可能無法安心睡覺,萬一碰到下雨就更麻煩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了解到,當自己被交付任務時,要怎麼對任務「負責」,確實地完成被交托的事項,而不只是虛應故事地敷衍一番。

親子露營體驗,不只親子間可以有不同的互動與了解,更可以透過露營活動建立特別的關係,就是 「 友誼 」 。

同時,也必須跟其他人保持良好的溝通狀態,不只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進度是否有如期推進,萬一出狀況的時候,也能快速取得需要的資源跟協助。比起悶著頭像無頭蒼蠅一樣地瞎忙,學會跟其他人合作,可以看到更有效益的成果。

人類是群體生活的動物,擁有跟其他人和諧共處的能力,將大大有助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發展。趁著露營出遊的機會,給孩子機會練習怎麼「分工、合作」,他們將逐步理解什麼是團隊精神,繼而成長為更可靠的「神隊友」!

Compartilhar:
Sig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