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工廠管理職退休的王大哥,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就跟太太一起幫忙帶外孫女。為了能天天陪小朋友念繪本、講故事,夫妻倆被女兒說服,安排在家線上學英文。一開始是抱著殺時間的心態,也不想被孫女給考倒沒面子。沒想到上了三個多月的課後,竟然上出興趣來,連家裡的氣氛都不太一樣了。難道學英語真有什麼神奇功效嗎?
轉換語言,重新學「說話」
「我太太說,我最近講話沒那麼討人厭了!」王大哥笑著說。
當了三十多年的主管,交代工作、檢討成效,都要精準下達指令,所以常常省略許多客套話,直接講重點,受不了拐彎抹角、沒有效率的溝通,回家後,不自覺地延續了一樣的說話方式。雖然太太也曾經抱怨過,跟他說話時自己好像下屬在聽指揮,但是長期以來的習慣,嘴巴總是跑得比腦袋快,還來不及思考、話就直接說出口了,因此難免偶有摩擦。
開始重新學英文後,常常聽到外籍老師把could you、would you、please掛在嘴邊,而不會用直接命令的祈使句。光是Could you tell me your answer?(你可以告訴我答案嗎?)就比Answer me.(回答我)聽起來讓人舒坦許多。
兩人一開始在練習對話時,對於彼此生疏有禮的互動,難免感到彆扭好笑,但這種「新的對話模式」,卻讓他們有機會跳脫結婚四十年的互動機制,重新跟彼此「好好說話」。
習慣難改變,讓大腦的不同系統來幫忙
在諾貝爾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暢銷書《快思慢想》中,他提到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分為兩種:「系統一」負責直覺式的習慣反應,容易帶有日積月累的偏見、也跟情緒有比較直接的關聯,而「系統二」則負責較具邏輯、理性的思考。
大腦有節省能源的偏好,能少動就少動,因此生活中許多熟悉的行為,例如吃飯、開車,都是在系統一的指揮下直接回應,不會每個動作都「先想過再做」。一般人在說母語的時候,大腦也是依賴系統一運作,因此常常在習慣的引導下「脫口而出」。但是當使用比較不熟悉的英語時,大腦會切換成系統二來主導,原本衝動的情緒性語言變少了,經過思考後才開口的機會反而變多。
對越親近的人講話越不客氣,是許多人的通病。跟家人朋友累積了多年的互動方式、還有情緒上的預期,要做出改變並不容易。經由切換中英文,能拉長思考時間,並且在組織語句的過程中,阻止大腦長年以來的「機械反應」,就能好好想想自己將要說出口的話。
學英語不只是學英語,而是尋找「與世界互動的新模式」
在退休後多出了許多自己的時間,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很容易覺得生活無趣,專家們建議要重新探索生活、找到人生新目標,但這哪是說做就能做到的事?
英文字granted的意思是「被授予」,意味著不用經過努力就可以得到的,而take for granted,則是指「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不覺得感激或珍惜。我們常常把日常生活中習慣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是因為我們任由大腦進入系統一的「自動駕駛」模式,匆匆掃過眼前習以為常的生活後,就放空腦袋過日子。
哥白尼提出「地動說」,說明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想法,只是因為一直用同一種角度觀察」而已。學新語言,可以幫助我們開啟系統二,用不同於以往的眼光、重新「發現」這個世界。身分證上的年紀無法返老還童,我們的心態卻可以不受拘束。對於已經離開職場的高年級生來說,學英語的目的,不再是功利性的「加薪、升職」,減少了壓力,更可以輕鬆幫自己的退休人生增色。
在「中文版的世界」裡,我們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但在「英文版的人生」裡,卻像剛開始牙牙學語的小孩子一樣,有整個大千世界等著自己認識。退休後覺得無聊!?快點開始學英語吧,你會發現,你的生活瞬間變得新奇、忙碌又有趣!
──TutorABC,陪您用英語探索生活新境界
İsim
E-posta
Ülke Kodu
Cep Numaras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