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上、下半場來描述人生,偏偏「下」字總逃不開向下走的觀感暗示,不管是體力還是腦力,似乎都無法抵抗地往下滑。同樣快步入五字頭的劉軒,卻從不覺得人生下半場一定得走下坡。確實,看著總有無限創意等待實現的劉軒,任何人都很難把他跟下坡等消極字眼連在一起。對劉軒而言,年齡的變化沒有上下之分,因為人生是連貫的過程,在每個階段都能展現不同的自信風采。
有種苦,叫養出鮪魚肚,但只能縮小腹!
現代人拼了半輩子,除了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之外,車子房子也要養,更別說還想追求個人成長,工作家庭兩頭燒不稀奇,四、五頭同時燒才是常態。生活壓力不斷累積,夢想、成就還很遙遠,「鮪魚肚」反倒先出現,天天縮著小腹過日子,各種辛苦也只能忍著暗自吞下。不少人把希望寄託在退休後的享受,偏偏真的離開工作崗位卻又覺得空虛,懷念起從前的「職場生活」。
劉軒一語道破其中矛盾,「我們應該要在人生的上半場就能活得很精采,不要等到下半場才來找人生。」生活中累積了很多不開心,大多來自違背本意的「不得不」,例如討厭應酬,但想到業績不得不出席;工作太累,卻為了家計不得不忍著做。因為內心不情願,所以承受的痛苦與壓力瞬間翻倍。
然而在劉軒眼中,那些所謂「不得不的苦」,很多都是自己給的。他指出「『積極心理學』教我們跟自己對話,人如果處在一種『被支配』的情緒中,就會活在『不得不』的痛苦裡。但當我們能夠表達出『我要』、『我想』,便能夠拿回主控權,人也會快樂起來。」
不是沒得選擇,是沒練習選擇
「如果有得選,我當然也想要有主控權,但就是沒得選,才會變成不得不去做啊!」這是大部分人的心聲,生活當然並非「想怎樣就能怎樣」。只是,劉軒觀察到,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我們,從小被灌輸要聽爸媽、老師的話,由他們來規範哪些行為是「好的、對的」,不能有太多意見,只要配合、聽話就好。有些人連大學選科系,都是聽從父母建議下「被決定」的,並非出於自主意志,哪有什麼選擇空間。
這樣的個性進入社會後,就變成順從主管、公司的規定,跟隨眾人意見、依附主流價值觀,沒有自己的看法,也就沒有「需要選擇」的時候。從小缺乏選擇的練習,長大後當然就不知道該怎麼看待「選擇」了。
「要不是為了有穩定收入,誰願意忍受這間公司」、「都是因為沒有後援幫忙,我才得辭掉工作顧小孩」,劉軒注意到,很多人由於沒有練習過自主選擇,不熟悉選擇後要承擔怎樣的責任、或是付出什麼代價,因此對「未知」感到恐懼,不自覺把自己當成「受害者」。這樣一來要是後果不如人意,至少不用承擔責任,因為「不是我想要這麼做,我也是不得已」。
自認「被逼著不得不做」時,就容易產生怨懟跟委屈感。對於這情況,劉軒舉例,「年紀越大吃得就越少,這並不是選擇,是『非得』這樣做,這就是生理上『不得不』的情況。但如果想清楚,『飲食減量』是為了維持良好健康狀況,並不是『我不能吃』、而是『我選擇吃得更健康、對身體更好』,這樣的心態轉變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快樂。」
因此,他努力用積極心理學來引導人們改換心態、審視生活,「雖然這工作很累,但我是『為了養活一家人』,所以願意撐下來」、「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因此選擇當全職媽媽,給孩子最完整的關注跟照顧」。摒棄受害者心態,採取主動、不斷選擇前進的方向,就能「設計」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父親劉墉從小就訓練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因此哈佛畢業後,劉軒選擇隻身回到台灣思考人生方向,後來毅然決然前往對岸參加演講競賽節目並一舉奪冠,近年更與友人成立「軒言文創」來推廣積極心理學,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他也在做了選擇後,甘之如飴地努力。劉軒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一步步「選」出來的。
被面子拖累:習慣了外在強大、忽略內心弱小
知道自己有選擇、有主控權,就可以掙脫「不得不」的不快樂牢籠。只要鎖定好目標,那麼奮鬥過程中的辛苦、不愉快,都是自己「選擇」要忍受的,一切不再那麼痛苦難耐。劉軒舉二戰時的猶太心理學家Viktor E. Frankl做例子,Frankl在《活出意義來》一書中寫到,他被關入納粹集中營時發現,只有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才有機會熬過集中營的折磨存活下來,「當你知道你的人生是『為了什麼』而堅持的時候,就能夠承擔或面對這些挫折與挑戰。」
然而,在尋找人生意義、想要「為自己而選」的時候,旁人的異樣眼光常帶來巨大的壓力,這些質疑很容易讓人「縮手」。不管能力多強、事業多有成就,要是沒有回應內在真正的渴望,那麼只是偽裝「一切都在掌控中」,心裡卻越來越空虛,導致「被責任壓垮、總是在犧牲」的委屈甚至不滿,會讓內心逐漸失衡。
劉軒建議「最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觀」。有人重視名聲、有人追求財富,「想想看在重要場合要上台時,你會希望怎麼被介紹?」只要清楚想追求的人生價值是什麼,便不會再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懷疑自己的選擇。
被「外界觀感」卡死的人生,最是冤枉。劉軒想到日前送孩子上學途中,經過公園看見三位長者,邊做運動、邊笑呵呵地說著good morning,而後繼續努力用有點生疏的英文練習對話,雖然看起來剛剛新學還不太熟悉,但開心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樣子實在可愛。
保持學習的人比較勇敢,因為持續填補內涵
要小心的是,價值觀雖然必須確立,卻並非不可動搖。「世界變化的速度太快,我們就像站在急流中,不進步很容易會跟社會脫節。一定要持續學習,不斷更新價值觀,才能順應潮流變化。」劉軒說到。
尤其在這個演算法掛帥的時代,社群媒體依據每個人的偏好推送資訊,如果沒有意識到「我只會看到我喜歡的言論」,很容易活在「其他人想的都跟我一樣」的同溫層內,長久下來越來越聽不進不同的聲音。
劉軒提醒,「微型學習是讓我們『確認偏見』,練習接納各種觀點的最好方法」。這種敞開心胸接收資訊、沒有負擔的微型學習法,不管是學新語言、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甚至是多跟不同背景、理念的人交流,只要保持好奇心,就能不斷地「發現」,幫助我們勇敢闖出同溫層泡泡、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人生就像紅酒,每個階段都藏有豐富的香氣尾韻,值得細細品味。透過微型學習來調整狀態,我們也能像劉軒一樣找到最自在的定位,欣賞在時間歷練下催化出的萬千滋味,從容活出優雅的樂齡質感生活。
İsim
E-posta
Ülke Kodu
Cep Numaras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