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目前這種相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極討厭現在的公司文化。想裸辭當自由工作者,但朋友都說我瘋了!」
30歲Irene任職媒體行銷業,雖然工作壓力大,但不需打卡上下班,只要有筆電和網路,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非常適合不愛應對辦公室政治的她。
她一直想轉成自由工作者,試著建立自己客戶案源,就算失敗大不了再回去上班。但朋友一聽到Irene得負擔自己房租、生活費和每月給家裡錢,紛紛勸她留在這份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崗位,私下再偷偷發展副業就好。
然而,她真的很不甘心,好幾次在內心吶喊:「難道,我不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嗎?」
你真正想改變的,是「生活方式」
每逢過年前後,許多人就嚷著想辭職創業或轉跑道,但多數人嘴裡說想換工作,其實真正想改變的是「生活方式」。
人一天只有24小時,8小時睡眠、8小時工作、8小時個人時間,整體集合起來就形成我們的「生活」。不管是工作或個人時間,都分別佔據我們一天約1/3生活;因此,如果對現狀極度不滿,卻只想著換掉8小時的工作或改變8小時的個人時間,效果其實有限。
這也是為何許多人頻繁換工作,或努力經營下班後的時間,依然改變不了每天起床後的空虛感。就像故事中的Irene,雖然朋友一直勸她:別更動8小時的工作,只要改變8小時的個人時間就好,但她隱約知道這無法解決當前困境。
在討論如何「轉生」前,我們先談談為何大家會有盲點,總認為工作與個人時間可以「分開計算」,並且深信先有工作帶來的金錢作為基礎後,才能追求下一步的個人時間。因為,這與管理學領域長期被曲解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有關。
被曲解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追求理想人生,才不是爬金字塔!
馬斯洛是美國心理學家,但他於1940年代發表的需求層次理論,卻在管理學發揚光大。許多商管學院學生都在教科書念過:人類需求就像一座分為五階段的金字塔,最底層是基本溫飽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中層是心理層面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上層則是追求發揮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需求」。
不過,這幅金字塔圖並不是馬斯洛畫的,他的理論也被誤用了!管理學在1960年代借用馬斯洛理論時,擅自將它的概念圖像化成一階階金字塔圖,並曲解成:「企業應按照每個員工當下所處的需求階段,調整工作內容和福利。」
這句話看似沒大問題,但仔細思考卻暗藏危機:難道領高薪員工,每個未來都會再進一步成為聖人?那些領高薪卻不思改進的人,又該怎麼解釋?領低薪員工每天只在乎溫飽,不需關心他們有沒有更高層次需求嗎?那麼,視名利為浮雲,留在糟糕勞動條件裡為社會貢獻一切的人,又該怎麼解釋他們的選擇?
事實上,這套理論之所以在管理學走紅,是因為馬斯洛早在近80年前那個還不注重勞動條件的職場上,首先讓企業了解到:應該把員工當作「人」來對待,重視員工個人差異、協助他們從工作上獲得成就感,進而實現自我。
馬斯洛告訴我們:人類除了在乎吃飽穿暖,也擁有不少更積極、更具價值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絕對不像金字塔一樣,得爬過第一階才能到第二關;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需求分配、比重,每個人心中的「理想生活」都不一樣!
年後轉生術: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工作
因此,要改變生活方式,就必須同時考慮工作以及個人時間所加起來的「16小時」,並謹慎地通盤思考:
思考過前面問題後,會帶來三種結果:
雖然得經歷劇烈改變,但只要傾聽內心聲音,許多人都能因此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例如:有些人因此出國工作、甚至移民,有些職場兩頭燒的爸媽因此決定暫離職場,回歸家庭等等。
想要年後大「轉生」?那就想想自己到底想過怎樣的人生,因為只有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工作!
Tên
Mã Quốc Gia
Số điện thoại di độ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