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幫爸爸打幾分!己爸分 PART 2 》 陪伴百分百:當孩子勇敢、創意的好榜樣

父親陪對孩子「安全、信任、踏實、方向、創意」 的益處,超過一般的認知(photo credit: pixabay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名深入參與孩子生活的父親,他不僅會是稱職的照顧者,也會展現出有別於母親的親子互動方式。即使大多數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仍是與母親建立起較親密的關係,但只要父親對家庭的參與夠深,且被孩子視為學習和發展的夥伴時,包括孩子、家庭和父親自己,都將從中受益。

 

美國詩人斯特里克蘭‧吉莉蘭(Strickland Gillilan)生平最出名的詩《閱讀的母親》(The Reading Mother),其詩作的最後一段如下:「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滿櫃子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 我有一位會讀書給我聽的母親。」

You may have tangible wealth untold;

Caskets of jewels and coffers of gold.

Richer than I you can never be —

I had a Mother who read to me.

美國詩人斯特里克蘭‧吉莉蘭(Strickland Gillilan)

 

不要再說沒時間,「陪伴」是給自己最好的父親節禮物

 
對孩子來說,最沒有遺憾的成長就是擁有父母親的全心陪伴,即使只是每日睡前短短的共讀時間,都能讓孩子感覺幸福而滿足。故而「閱讀的母親」其實可以代換成各種自由的形式:陪玩積木的爸爸、一起洗澡的媽媽、跟我一起煩惱的爸爸媽媽……

但無論是為了支撐家庭經濟,抑或追求自我實現,有小孩後仍選擇繼續工作的雙薪家庭,目前依舊占了總數的七成左右;而從育嬰假多由母親來請,家庭主要照顧者仍是媽媽的趨勢來看,就算今時今日的父愛已變得更加開放、參與度也提高,「父職」仍常與「養家餬口的人(breadwinner)」畫上等號,「沒時間好好陪小孩」則成了父親們心中的愧疚。

不過,席捲全球的Covid-19疫情,卻意外開啟了許多家庭反思的契機。美國的非營利組織 Let Grow 在2020年中對美國各地8至13歲的兒童以及父母進行了調查,反而發現疫情造成的封城及居家生活,竟大幅提升了家庭之間的親密感,這一切都是因為「陪伴」的時間和品質增加了。

「陪伴」就是爸爸們給自己、孩子、家人最好的禮物

 

陪伴四步驟:觀察、互動、傾聽、回應


對照疫情爆發前的生活,孩子們總是忙於學校、課業或是課外活動,父母則是忙於工作,彼此相伴的時間少,相聚時談論的話題不脫課業,也難怪為何孩子們會覺得跟爸爸媽媽一起「居家辦公」比以前更快樂。人們若能從中得到啟示,回歸解封後的生活,亦應致力於減少一些對課業的焦慮、少一點對職場的擔憂,讓家庭成員有更多時間享受彼此百分百的陪伴。

不可否認,陪伴就像是一場馬拉松,需要耐心與付出。有不少爸媽對於長時間與孩子緊密相處感到疲累,於是「陪伴」變成了「陪著」:孩子專注堆積木的時候,大人在旁滑手機;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大人坐在一旁納涼;孩子問問題的時候,大人只是隨口回答……

確實,要求忙碌的家長無時無刻都得全心陪伴是不合理的,大人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但我們可以撥出一定的「家庭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要求自己給予孩子深度陪伴,陪伴時則謹守四個步驟:「觀察、互動、傾聽、回應」。

「觀察」是被動但入微的關心,不要要求孩子讀這本書、玩這個玩具,而是觀察他們自己選擇了什麼,並尊重孩子的選擇;「互動」是雙向的溝通,每晚一起吃飯時,可以主動分享、詢問家庭成員今天最快樂的事;「傾聽」和「回應」需要耐心,比如孩子求助作業時,父母不要主動提供答案,但可以提供建議和技巧,盡量讓孩子自己完成,若面對青春期的青少年,更需要不過度介入的陪伴智慧。

父親陪伴中的傾聽,能建立孩子「信任」與「被信任」的重要元素

 

父親是孩子的夥伴,也是榜樣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都需要父母的時間和關注,優質陪伴下的家庭時間,能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亦有助於語言發展、社交發展、情緒成熟度等,值得注意的是,父職絕非母職的延伸,父母雙方其實在家庭關係中扮演了不一樣的角色。

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Biology of Dads)追蹤了一個以父親為主體的家庭實驗,研究者發現對孩子來說,媽媽的角色通常是「照顧者」,而爸爸則是「夥伴」,比較不按規矩、較勇於鼓勵孩子嘗試,甚至在遊戲時會追逐打鬧,但也因此,孩子能在與父親的互動中培養出創造力。

跟上一世代的父親相比,新時代的爸爸們已經愈來愈不崇尚威權教育,開始懂得與孩子彼此溝通交流來引導成長,也更願意努力學習、享受育兒的樂趣,「父子」、「父女」關係可以輕鬆愉快,爸爸會是兒女們的好榜樣。

孩子第一個巨人的肩膀,就是爸爸

畢竟,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怎樣的父母,祝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Share:
Follow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