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政院指示,台灣預計於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面對雙語時代來臨,家長們除了「被動地」等待政府、學校規劃相關課程,是否也能「主動地」為自家孩子打造更合適的雙語學習環境?
這篇文章將分享2個技巧,讓孩子不僅擁有學英文的強烈動機,也能找到對的人來練習!
先從「居住地」以及「家庭狀況」來觀察一下,現階段對你家孩子來說,英文究竟是他們生活中的「第二語言」還是「外語」?
指的是居住地的商業、教育等環境中,通常會大量使用該語言,讓孩子一出門就能自然而然地使用。例如:香港和新加坡的孩子,也許在家裡說母語,但只要在學校、商業、政治等正式社交場合,通通改講英文;而移民英語系國家的孩子,更是早就習慣一出門,就自動切換成第二語言。
另一種情況,則是孩子雖然住在非英語系國家,但家中為雙語環境。也許是因為爸爸或媽媽其中一方是英文母語人士,孩子於是成了「雙聲道」寶寶。
其實,對目前絕大多數非英語系國家來說,英文都是「外語」。由於居住地缺乏能廣泛接觸、自然練習英文的機會,家庭狀況也難以提供雙語環境,因此,我們通常都得在學校、補習班、教育機構等特定情境中,才會學到英文。
從上述判斷來看,對目前絕大多數台灣家庭來說,英文仍是孩子生活中的「外語」,那該如何強化他們的雙語能力呢?
知名語言學家Patsy M. Lightbown曾指出,在外語教學情境中,「教學時間」通常極為有限,一週頂多幾堂英文課,導致孩童無法像第二語言學習模式一樣,藉由「大量暴露」在全英文環境中,讓大腦自然產生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亦即,如果希望為孩子打造如同第二語言般的英文情境,就要透過「大量暴露」來營造一個「住著英文世界的大腦」。
然而,多數家庭經濟能力有限,無法送子女出國,再加上不少家長本身英文程度普通,該怎麼讓孩子在台灣擁有廣泛接觸英文的環境?或許可以參考語言學習派別中「社會文化理論」的觀點。
俄國學者Lev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認為,想要學好一個語言,就要透過人與人的互動,才能正確掌握該語言的脈絡、文化。
而另一位學者Merrill Swain,則在社會文化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輸出假設」理論(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並指出:只有在練習、使用該語言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並透過調整、修正,讓外語更接近第二語言。
換句話說,創造雙語環境的秘訣就是:與「人」互動,讓孩子大量犯錯、快速成長。
在該理論脈絡下,爸媽可以用2個小技巧讓孩子學好英文:
許多人常笑說:「學好一個語言的最快方式,就是交一個當地男/女朋友。」這句話其實多少反映社會文化理論的論點:與「人」互動,才是最強大的學習動機。
的確,要讓孩子對英文產生學習動機,得先讓他們對外國「人」產生興趣。即使家長本身英文普通,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不斷接觸與英文有關的文化事物,提高他們對這個國家的好奇心。
例如:孩子還小時,與他們一起看英國卡通《粉紅豬小妹》(Peppa Pig),讓他們在喜歡佩佩豬的同時,漸漸地想要更認識佩佩豬的出生地英國。孩子年紀稍大後,可以一起看美國動畫《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從中接觸美國時事、文化,激發他們未來想要到美國一探究竟的動機。
輸出假設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大量開口說、大量犯錯,才能知道自己說得好不好、該怎麼改正。而要糾正孩子的英文,就得靠專業人士。
既然我們非母語人士,那不妨尋求目前熱門的線上英文專業教學平台,讓那些具備兒童英語教學認證的母語師資們,藉由與孩子的大量說話、練習、互動等過程中,適時引導孩子講出正確英文。
如果想要進一步為孩子挑選更合適的學習內容,我們也誠摯邀請各位關注孩子學習動機與文化內涵的爸媽,一起來體驗tutorJr的客製化學習課程。
Name
Country Code
Mobil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