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當爸媽們板起臉用嚴厲的態度來壓制孩子情緒時,孩子也許會因為害怕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但他們因此學到的並不是如何自我控制,而是「怎麼透過讓他人恐懼而達成自己的目標」,可以預期未來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勢必會出現許多問題。透過擔任孩子的情緒教練,爸媽們可以逐步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應對負面情緒,進而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
『不要鬧了啦,你再生氣哭哭,我就把你關在黑黑的地方、不要你了喔!』
二寶家的姐弟倆起爭執是常有的事,但當聽到6歲的芽芽對著3歲的安寶說出這句話、還把玩具搶過來摔在地上時,我跟老公對看一眼突然意識到情況不對勁,趕緊把兩姐弟分開;老公去安撫大哭的弟弟,我則是坐到女兒身邊,想知道她為什麼會對弟弟說出這樣的話。
『因為他一直在尖叫,很煩很吵,我叫他不要鬧他又不聽』
『那你怎麼會跟弟弟說不要他了呢?』
『以前去百貨公司,我在哭,你們就說要把我留在那邊不帶我回家了啊』
我跟老公這才發現,原來之前僅此一次因為趕時間的莽撞行為,對女兒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家有小小孩的爸媽們,一定都對「兩歲豬狗嫌」的階段記憶猶新,在國外同樣也有 terrible two, horrible three (可怕的2歲、恐怖的3歲)等說法。這階段的幼兒大腦中負責調節情緒、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才剛剛開始發展,且一路要到成年左右才會發育完整。此時的他們在碰到外界刺激時,很容易出現「杏仁核綁架」(amygdala hijack)的現象,直覺反應不是戰鬥、就是逃跑,導致動不動就出現激動的反應,透過攻擊別人來自保。
這段時期十分考驗爸媽們的情緒控制能力,一但小孩的情緒「暴衝」超過忍受極限,有時候會忍不住採取強硬的態度,來阻止無止境的哭鬧。不管是大聲喝斥、或是說些「再不乖就不要你了」等等讓孩子心生恐懼的話語,當下可能可以快速看到效果,讓他們停止哭鬧,長遠來說卻可能讓孩子學到錯誤的情緒應對方式。
孩子的驚人學習力,不只表現在知識的學習上,也反映在面對世界的態度上。當他們發脾氣、哭鬧,卻遭受到爸媽以強硬、憤怒的方式回應時,會本能記憶著承受大人怒氣而產生的恐懼感受。在當下也許會因為害怕被責罰等原因,而隱藏自己的情緒、壓抑恐懼、甚至迅速收斂行為,乖乖「聽話」。但隨著年紀增長,他們很容易會無意識開始「複製」那樣的舉動。
在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時,直覺用更為強烈的情緒反應去壓制對方,潛意識重現小時候感受到的那份「恐懼」、並預期對方也會因為害怕而出現同樣壓抑的行為。也就是說,他們將複製爸媽對待他們的模式,去獲得想要的「結果」。
這種簡單粗暴的情緒應對,將破壞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不管是在學校面對同儕、或是進入職場後與同事相處,甚至延續到夫妻或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中,從而導致無可挽回的傷害。
因此,爸媽們要及早檢視自己處理孩子負面情緒的方式。人們常在學習語言時提起「沈浸式學習」,但一直以來強調的「身教」,其實就是沈浸式學習的一種。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將從爸媽身上模仿如何辨識、梳理自己的情緒狀態,進而學到如何回應其他人的情緒。 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便曾經指出,父母如果能夠擔任孩子的情緒教練,那麼孩子會比較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變化,不只未來可以擁有較高的挫折容忍度,也會反映在較佳的學業跟社交表現上。他提供了以下五個步驟,幫助爸媽們陪伴孩子進行情緒練習(emotion coaching):
爸媽可多觀察,當孩子在尖叫或發怒摔東西的時候,這些「行為」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出現了不滿或是煩躁等等「情緒」。
爸媽們先別因為這些失控的行為而動怒,而要提醒自己,這是最好能夠練習應對情緒、增加彼此之間親密感的時刻。
一但喝斥或是強硬阻止孩子發洩情緒,很可能使他們因為「恐懼」而壓抑,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建議爸媽們試著對孩子的心情感同身受,如此一來能讓他們感覺到父母的陪伴、自己並不孤單,而逐漸冷靜下來。
例如「弟弟一直在哭鬧,所以你很『煩躁』,才會想這樣嚇他叫他別哭了,對嗎?」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反應,有助於其他人更快理解自己的狀況,而自己的心情也會慢慢獲得安撫。
及早跟孩子約定好在情緒激動時,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等待他們讓情緒高峰過去之後,再來一起解決問題。例如:「就算很生氣也不可以摔東西打人喔,下次我們試試看,當弟弟很失控的時候,你就來找爸爸媽媽,讓我們來幫忙安撫他,這樣好不好?」
我們都知道「言教不如身教」,成長中的孩子還不懂得掌握自己的情緒,但是只要看著爸媽如何應對來自他們的負面情緒,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一輩子受用的情緒課!
Name
Country Code
Mobil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