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意外,為何英文總說「我弄斷了我的腿」(I broke my legs)?

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扭斷腳,中文說「我的腿斷了」,但同樣的情境換成英文描述則變成「I broke my legs」;這句話假如直接中翻英,意思幾乎等同於「我弄斷了我的腿」。

明明受傷原因是意外,為什麼英文要強調弄斷腿的人是「我」?在許多語言系統裡,除非真的有人嘗試自己掰斷腿,否則這樣的文法結構幾乎不可能出現,那為何英文會特別強調「誰」是「肇事者」呢?就讓語言學家為你解開背後秘密吧!

這裡的人如果沒有方向感,連打招呼都不會

認知神經科學家Lera Boroditsky於2018年在TED演講時指出,語言深深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講不同語言的人擁有不同的心智大腦。目前世界上有約7000種語言,這代表人類發明了至少7000個認知宇宙,且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思維和運作規則。

以澳洲原住民族庫克薩優里族為例,他們的語言裡不存在「左」、「右」等詞彙,而是採用東、南、西、北等絕對方位來表示方向。在族人的生活裡,一切都用絕對方位來表示,就連打招呼也不例外。

庫克薩優里語的招呼語是:「你要去哪裡?」回應招呼的人會說:「我要去東北方的遠處,那你呢?」日常對話中頻繁出現的絕對方位,使得說這語言的人每天一出門就得掌握自己當下方位,長久之下也訓練出遠遠超越多數人類能想像的強大方向感。

這其實一點都不意外,因為講庫克薩優里語的人,如果缺乏方向感,出門連打招呼都不會。

同一個情境,英文會「找出兇手」,西班牙文會「描述意圖」

Lera Boroditsky認為,講不同語言的人之所以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細節,就是因為下達這個指令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母語。

舉例來說,當花瓶不小心從展示櫃跌落,並在地上碎成一片時,如果是英文母語者,可能會看著離當時花瓶最近的人並說「他打破了花瓶」(He broke the vase);但如果是西班牙文母語者,即便看到同樣情境,卻可能用西班牙文說「花瓶被打破了」(The vase was broken)。

明明是一起花瓶摔破意外事件,但英文會引導我們去找出「兇手」是誰、該咎責哪些人;反之,西班牙文則會引導說話者去思考整個情境的「意圖」,記住這起事件是意外,至於是誰打破、誰該負責,則不一定在其注意力範圍內。

因此,如果發生意外弄斷腿,英文會說「我弄斷了我的腿(I broke my legs)」,而不是「我的腿斷了(My legs were broken)」。因為在英文的世界裡,重視的是「誰」做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並引導我們去關注「人」本身,而非事件。

母語的界線,也是我思考的界線

那麼,理解語言如何影響我們推理思考、甚至進行決策後,有什麼意義呢?Lera Boroditsky認為,人類心智遠比想像中有彈性、創新,因此我們反而可以自問:為何會這樣思考?我還可以怎樣思考?我能不能創造新的思考模式?

奧地利哲學家Ludwig Wittgenstein曾說:「我會使用的語言的界線,就是我思考的界線(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會使用兩種以上語言的人,之所以在當今職場更有競爭力,或許就是因為他們能夠跳脫既有母語思考框架,用更多元角度來處理事情、解決困難。

就像精通日語或韓語的人,因為語言裡頻繁使用敬語,因此更懂得如何拿捏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親疏關係;精通英文的人,因為語言裡強調「人」本身,因此更懂得尊重個人,同時也勇於表達自我。

母語的界線,也可能是思考的界線;而多學會一種語言,就等同於多拓寬一條通往新世界的路。

Compartilhar:
Garanta agora uma aula gratuita individual com professor estrangeiro!

Nome

Email

Código do país

Número de celular

Leia e concorde em aceitar os termos de uso do serviço de associação, declaração de privacidade e proteção de informações pessoais
Sig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