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職業體驗:一場自律與責任感的冒險(3)─了解職涯養成發展,學會方向感

父母該給孩子的是生存能力,並且訓練他們具有人生的方向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職涯規劃發展,並非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的專利,從學齡前孩童的生活自理,到小學、國高中時期的自我探索、興趣發展,及至大學時的實務能力培養,每個階段都有其意義。愈早把握,孩子愈能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五一勞動節,孩子要上學、爸媽可放假。如果孩子問:「勞動節不是應該大家都要上班嗎?為什麼你們可以放假、我們要上學?」這時候正好可跟孩子解釋一下勞動節的由來。

 

體會勞動意義,培養自律精神

 
首先,勞動節是全球性的國際節日,源於過去勞動階級─主要是工人們,並未有明確的休息時間,每天都必須沒日沒夜地為雇主工作,生活與健康嚴重地缺乏保障。19世紀中期起,澳洲、美洲、歐洲陸續發起多次的抗爭運動,勞工試圖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而直到1935年小羅斯福總統執政時,八小時工作制才於美國法律中予以保障確立。

對自我意識高漲的新世代來說,過去毫無休息與娛樂的工人生活,簡直難以想像,當時的資方甚至認為「八小時工作制」會造成工業破產、工人懶散並增加犯罪,縱然歷史證明此事並未發生,但直到21世紀初期,台灣於2001年全面調整為「週休二日制」時,資方同樣提出此套說法來反對工時降低。

事實上,週休二日讓國民旅遊風氣興起,也促成觀光產業成長,親子家庭更有時間相處,這些有形、無形的價值,都是前人努力爭取的成果。對觀念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若有機會藉家事工作或職業體驗遊戲來體會勞動的意義,從而懂得尊重自己與他人勞動的成果,對於培養自律精神和責任感極有幫助。

「職業體驗」讓孩子從小就自我探索,更能了解爸媽工作的辛勞,讓親子關係更完整

 

探索自己,是一輩子的事

 
美國生涯發展學者唐納‧舒伯(Donald Super)認為,人在不同年齡扮演的身分角色,會影響當下人生階段的心態與行動。比如說,多數人在15~24歲的主要身分是學生,因此擁有較多的時間、較少的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進入中年後,多數人則身兼照顧家庭和工作者的角色,就必須在兩者間權衡。

針對14歲前的兒童時期,舒伯認為是發展自我概念,也是對職業產生好奇,並開始有意識培養職業能力的階段,所以像BabyBoss、小小店長等職業體驗活動,絕非只是好玩而已,而是能讓小朋友透過扮演各種職業,親身感受各行各業的辛苦;對高中、大學生來說,若有機會到各企業參觀、實習,也能較早熟悉產業方向,對工作是怎麼一回事會有初步了解。

最可貴的是,在舒伯之前,大部分的學者認為職業發展就等於生涯發展,且是線性不可逆的階段,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後就不會再探索了。舒伯則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認為人們會不斷調整生涯目標,經濟不景氣、新科技發明、組織轉型等都會影響,所以探索自己其實是一輩子的事!

自我探索並不容易,爸媽要懂得陪伴輔助,也要需要懂得放手

 

對職業感興趣,兒童期便開始

 
職涯諮詢師陳韋丞分析,生涯規劃的金三角為「興趣─能力─價值」,人若能先自內在掌握好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再向外尋求合適的發展機會,比較不會發生工作適應不良的狀況,也較能清楚自己的職涯定位。(延伸閱讀: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

有趣的是,根據舒伯的理論,人們對職業的興趣其實從兒童期便已開展,他將出生至14歲分為三個成長期:

  • 幻想期(10歲之前):兒童從外界感知到許多職業,對於自己覺得好玩和喜愛的職業充滿幻想,且會進行模仿。
  • 興趣期(11-12歲):以興趣為中心,理解、評價職業,開始作職業選擇。
  • 能力期(13-14歲):開始考慮自身條件與喜愛的職業是否相符,有意識的進行能力培養。

接下來的15歲至24歲,則是藉由學校學習進行自我考察、角色鑒定和職業探索,完成擇業及初步就業的階段。如果說,人的興趣在兒童期便已嶄露端倪,確實一點也不誇張,做為父母,也應重視孩子在兒童期至青少年時期的興趣,並鼓勵他們多方探索,不要憑成績決定一切。

想一想,孩子長大後,若能快樂、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工作,不以工作為苦,或是能挺過各個難關,那表示他的興趣、內在動機能與職業契合,如此也一定能做出成就,而不會渾渾噩噩地當名社畜,現正身為職場人的父母,一定也樂見這樣的未來吧!

給孩子從小就能擁抱世界的「思維、態度、能力」,雙語教育將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Compartilhar:
Siga-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