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你知道的是… 隨著家庭教育思維日益優化,越來越多家長認同『小孩並非父母的附屬品』,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尊重、自主權、自我想法,而家長也需要幫助孩子認知「自己是家庭中的正式成員」,在當孩子問起你的工作時,不妨順勢讓他們明白工作與職業的涵義,以及您為家庭付出在工作上的辛勞,讓孩子從「體悟」開始,真正成為家裡的一份子。 |
「媽媽!你今天在家工作嗎?」
「爸爸,你是做什麼工作啊?」
「為什麼爸爸媽媽要上班呀!」
孩子類似的詢問,身為家長的你聽見是否也曾會心一笑?接著心想孩子好可愛,但若認真告訴他,小腦袋能理解嗎?另一方面,爸媽總是愛孩子,希望他們無憂長大,選擇把壓力放在心裡。
根據知名人力銀行YES123最新調查,上班族不想生小孩三大原因分別為:1. 錢不夠養不起73.4%、2. 擔心買不起房子55.4%、3. 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37.9%,現代父母真的是壓力山大。
然而,在防疫下的WFH(Work From Home)客廳變辦公室之際,以往很困難前往第一線職場了解父母工作的孩子,現在終於有了機會,能現場一窺爸爸媽媽的工作模樣,不妨家長們趁此機會帶領孩子了解自己的職業,也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工作」的3個意義,從中培養孩子家庭角色的觀念,建立家庭的參與感。
首先,家長們可以讓孩子明白,社會運作的基本原理──貨幣財務流動。從遠古時代,人類先是以物易物,後來貨幣制度的社會運作,透過技能、知識、時間提供服務、換取薪資,來供應生活上的「需要」為自己負責,也能適時的滿足「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因此,當有了家庭後,就需要為一家人負責,因此爸爸媽媽要透過「工作」取得收入,扮演把收入帶回家庭的角色,進維護家庭的責任,維持一家人的「需要」,也適時滿足家中每一個人的「想要」(全職家庭主婦/主夫是一種職業與完整的工作,在家庭分工上的角色不同)。
孩子會反思:爸爸媽媽為家提供付出,有責任與身分,那自己呢?可以引導孩子了解:他是家中的一分子,既有角色、也能提供貢獻,而孩子自己的「工作」就是在「生活成長、課業學習」負責,也適時投入「家務協助」之中。
孩子開始注意到,原來自己「有能力」貢獻(來自責任角色的賦予),能為家盡一分力,就會開始對自己、他人負責,進入自律、自我管理、自我探索的良性階段。
回想一下,你一定看過孩子小時候玩「醫生遊戲」,拿起玩具針筒、聽診器,並且請爸媽客串病患,幫你開藥打針,還叮嚀你記得回診。其實這是孩子對於「能力」與「角色認同」的嚮往,期待能像醫生一樣厲害,能夠幫助他人、做出貢獻。
事實上,社會參與及群體貢獻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加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帶著孩子去探索職業,也能觀察孩子可能的才幹與興趣,介紹家長自己的職業就是好的開始,有興趣的家長也可以參考以下五個「向孩子介紹自己職業」的步驟:
1.產業 ─ 你的產業,在社會中帶來的貢獻
2.公司 ─ 你的公司,在產業中扮演的角色(也能提到與產業內其他公司不一樣的特色)
3.部門 ─ 你的部門,在公司中提供的服務
4.職務 ─ 你的職務,在部門中發揮的功能
5.自己 ─ 你的個性、專長、學經歷,在職務上如何勝任,如何賦予該職務不同的樣貌
你發現了嗎?每一個步驟都是對上一個步驟的價值,也是對前後一層的參與度,我們能貢獻的價值,就是來自「參與感」,讓孩子認知自己在家中的角色、是家中的一分子,也是同樣的道理。
紐約時報2017年一則關於美國綜合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1994~2016數據)的報導指出,孩子長大選擇工作,往往會受到父母親的影響,如:兒子與父親從事相同職業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7倍、與母親從事相同工作的機率僅2倍;而女兒與母親從事相同職業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8倍,與父親從事相同職業為1.7倍。
不論子承父業、女成母業是否為真,但家長們不妨從自己開始,讓孩子認識你的職業,了解你在職場上的辛勞,進一步擴展對不同職業的認識,也留心觀察孩子的個性與天賦,擔任孩子人生的訓練員與教練,激發孩子面對眼前「工作」的困難與挑戰,從家庭一分子的角色,擁有參與感、也學會責任感。
Nome
Código do país
Número de cel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