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初心,還是自我討厭? PART3》按下Reset鍵:積極學習 VS 只想休息

適度休息是必要的,但千萬別讓它變成一種偷懶的藉口。

剛剛結束的清明連假,你做了些什麼?追劇、逛街、吃吃喝喝,還是在家裡睡大頭覺?工作了那麼辛苦,好不容易迎來連假,很多人一定想著要好好休息,好好犒賞一下自己,做點輕鬆的事情,讓自己好好當個廢人。

的確,適度休息是對的,給自己一點空白的時間,充飽了電力,之後就會神采奕奕,對於工作效率也會有幫助。但是有一種人,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不會浪費在玩樂或耍廢上,而是利用零碎時間,進行更多的充實與學習,讓自己有專業能力以外更多的技能,並在大家都在休息的時候,持續前進,超越自己與他人。

投入時間 把學習成為習慣

 
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嗎?這是指任何事情,只要投入一萬小時的時間練習與實做,就能從普通人成為某領域的專家。一萬小時可以是實際上的一萬小時,也可以代表一種長時間的投入。神經學家列維亭(Daniel Levitin)曾說,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或訓練,是成為專家最起碼的要求,人腦至少需要那麼多的時間。

當然,時間一直在走,不是什麼都沒做、過了一萬小時你就會變專家,而是你要實際投入經歷與苦工,才能達到頂尖的地步,這就需要你的積極學習。也就是說,積極學習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而需要長期投入,養成一種習慣。

近年十分暢銷的《原子習慣》一書,也是相同的道理。養成習慣的關鍵,是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系統,讓這個系統不斷激勵你採取行動,讓行動持續發生,因而形成規律與習慣。書中很重要的方法是所謂「兩分鐘法則」,透過簡化行為來增加實踐的可能,例如想要增加閱讀量,就從每天讀一頁開始,其他的習慣都可以以此類推。

當你降低事情的執行難度,就容易讓事情持續不斷發生。積極學習也是一樣道理,若你希望善用下班時間學英文,可以先從每天讀一篇英文新聞開始,再慢慢增加,或是善用零碎時間,看影集、聽podcast,增加學習的趣味,讓休息時間也成為學習的好機會。

養成每天花一點時間學習的習慣,經過時間累積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好!

只想休息?你可能是拖延症患者

 
休息沒有不好,人不可能一直抱持在高亢奮的工作學習狀態。但如果一直只想休息,有可能你是拖延症患者而不自知!

所謂拖延症,是明知拖延對自己不好,卻還是持續延遲預定該做的事情。例如明明知道報告明天要交,卻遲遲不願坐在桌前好好寫,反而跑去追劇或網購,到最後趕得七葷八素,成果一團亂,或是根本寫不出來。

實際上,拖延症是一種「對抗痛苦」的方式,因為執行這項任務會不愉快,可能太難或太無聊,或是擔心自己會做得不夠好,因為自己是一位完美主義者,所以不去做就永遠不必面對失敗。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只想休息」,你應該好好檢視,自己是否受困於完美主義,或是不願意面對「辛苦」的感覺。那樣的休息,不是真的在休息,只是在逃避;不僅沒有達成休息的真正目的,反而讓自己之後陷入更深的痛苦。

解決拖延症的辦法,就是實際去執行。有時候困難都是我們的想像,通常你一開始投入進去,就會發現沒有想像中可怕,也能找出完成它的方法。別讓恐懼阻擋了你積極學習的能力。

只有開始改變並實踐,才能讓自己不再為拖延症所擾。

達到巔峰 要平衡學習與休息

 
至於休息,則是要與壓力進行平衡,才能達到最大功效。在《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Peak Performance: Elevate Your Game, Avoid Burnout, and Thrive With the New Science of Success)一書中,作者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與史蒂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指出,要維持高績效不墜,才是真正的頂尖,一流的高表現者不僅更努力,也更擅長休息。

適量的壓力搭配適度的休息壓力,就像健身,若是重量太重,可能高舉一次就不行了,勉強反而容易受傷,但太輕又看不出成效。得找出剛好適合自己的重量,稍微超出一點能耐,但又不至於受傷,再慢慢鍛鍊,並養成習慣。若是無法在壓力與休息之間拿捏平衡,容易受傷,或是陷入倦怠,可能因此退出,甚至變成只想休息的拖延症患者。

因此,積極學習真正的意義,不是要你沒日沒夜的拼命,是規劃目標、善用時間、並實際執行,讓自己能夠一步一步實現計畫,並達到期望的成果。如果你想把英文學好,就可以先設定通過檢定、或是能開口對談為目標,並積極找尋學習與資源與練習,並持續不斷、養成習慣執行。這都有賴你善加規劃你的下班時間,並把只想休息的惰性,轉化成學習的心態。這時,你就比你那些那班後只懂的追劇耍廢的同事,又超前一大步。

現在,是時候起身,投入積極學習的行列了!

Chia Sẻ:
Get a free Trial Lesson Now !

Tên

Email

Mã Quốc Gia

Số điện thoại di động

Đọc và đồng ý chấp nhận điều khoản sử dụng dịch vụ thành viên, tuyên bố bảo vệ quyền riêng tư và thông tin cá nhân
Theo dõi chúng tô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