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掉「平均值」,孩子的未來應該各自精彩

《 追素養,先當好家長 》│ 專題系列

別把標準當標籤!

「爸媽,我喜歡英語,以後想唸外文系。但我其他科目加起來平均分數很低,我是不是很差?」

聽到孩子這樣問,成績單拿來一看,果然其他科目表現差強人意,唯獨英語科遙遙領先其他同齡孩子。看到這裡,你會怎麼回答他的疑惑?如果你認為他應該把平均分數拉高,那就來聽聽這個「平均值」怎麼演變成「標準指標」的故事。

一把「尺」,如何變成多數人一生追逐的「指標」?

你知道嗎?「平均計算法」其實直到18世紀才出現,當時天文學家為了降低觀測天體運動速度的落差,因此把多次測量結果相加算出平均值。後來平均計算法也應用到其他領域,例如:測量士兵身體尺寸等,並推算出所謂的「標準體型」。

但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Todd Rose卻在其暢銷著作《終結平庸》中指出:「平均值,根本不存在現實生活中。」原來,在1950年代,美國空軍也曾測量約4000名飛行員體格後推算出「標準飛行員體型」,並依據這樣的數據來設計駕駛艙;諷刺的是,這4000名飛行員中,卻沒有一個人的身材恰好符合上述「標準體型」。

平均值,原本只是方便我們衡量與其他人事物差距的「尺」,但曾幾何時,這把尺卻成了「標準」,成了許多人一生得不斷追逐的「指標」

Todd Rose也曾是「平均值」下的受害者。他從小被診斷為過動兒,求學期間被師長視為問題孩童,甚至在18歲時被退學;但他後來成為哈佛大學教授,兒時的學習挫折經驗也讓他研究後提出「打破平均值」觀點,大力提倡重視個體化差異對個人、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學習不該平均,主流、特例都同等重要

人類嬰兒如何學會走路?台灣流傳一句俗諺:「七坐八爬九長牙,十捏周歲獨佔穩。」指嬰兒通常在八個月大就要會爬,滿周歲時就會開始站立並走路,而「爬」這件事,更是被許多人當作嬰兒開始走路前的必經之路。

但這套嬰兒「標準成長流程」,其實也只是個平均值。Todd Rose在書中引用科學家Karen Adolph研究發現,許多嬰兒並不是循序漸進,而是同一時間發展多個動作;更有將近一半嬰兒跳過「爬」階段,直接站立、學走路,因為每個嬰兒都有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他們不會受到外界影響,而懂得用屬於自己的方式來實現「走路」這件事。

Todd Rose因此認為,每個人都有「差異」,也都有不同面向性格,會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不同的自己;而學習時每個人的路徑也都不同,就像是一張往四方輻射的網,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但回顧傳統教育體系,受限於人力、時間、成本等考量,通常會藉由「常態分佈」方式把學生分類,希望接近平均值的「主流族群」愈多愈好,而離平均值較遠的「特例族群」則愈少愈好。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在教學現場使用「同樣學習方式」、「同樣教材內容」,並期待這一批學生都符合「同樣標準」。

然而,就像沒有人能完全符合標準體型,嬰兒也非全然按著標準流程成長;在教育裡,也不該用標準學習方式期待每個人都達到標準學習成果。學習不該平均,主流、特例都同等重要,都值得用個性化學習達到因材施教。

別用平均論斷他人或自己,我們都有各自精彩

知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如果你叫一條魚去爬樹,他一輩子都會覺得自己是笨蛋。」回到那位未來想唸外文系的孩子,雖然其他科目學業總成績低於平均值,卻遮擋不了他的語言天賦光芒,那就大力鼓勵他努力、勇敢追求興趣和長才吧!

別用平均值來評斷孩子,也別用平均值來評斷自己,我們不需要追求標準人、標準答案、標準學習方法或標準成績,因為我們都有各自差異,也應該「各自精彩」。

你懂得選學區,更該懂得為孩子挑英語環境

當今全球雙語浪潮,鼓勵培養孩子與世界溝通的能力,擺脫傳統學習模式,強調以科技智慧輔助,營造全英文的學習環境,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全球擁有超過 30,000 名雙認證外師的 tutorJr,以 AI 科技即時配對最符合青少兒的課程,致力創造不用出國,在家就能隨時進行全英文互動的學習環境,以輕鬆快樂的方式,增進口說對話能力,上課時間可彈性安排,節省家長的寶貴時間,每天只要 25 分鐘,沉浸在母語式的環境當中,自然而然提升學習興趣與個人信心。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

分享這篇文章:
立即領取 免費1對1外師體驗課

姓名

Email

國碼

手機

閱讀並同意接受會員服務使用條款隱私暨個資保護聲明
追蹤Tutor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