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要知道:台灣孩子 其實才有雙語優勢

 

1317784216

「想帶寶寶共讀英語繪本,但是媽媽自己英文不好,用點讀筆放英文也算共讀嗎?能幫助寶寶學英文嗎?」

「我幫孩子買英語書籍、DVD,還帶他去上英語課,先生卻說重點是創造英文環境,不是雙語家庭很吃虧,害我壓力很大!」

不要懷疑,如果有加入媽媽群組、媽媽社團,類似的問題幾乎每天都會被提出,這也反映出台灣家長的親職焦慮中,有一大主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力」,且幾乎是打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此籌劃。
 

迷思一:台灣缺乏語言學習環境

 
其實… 台灣是使用多語言的多元文化社會
 

近來話題性極高的台灣電視劇《斯卡羅》,記述發生在19世紀台灣的真實歷史「羅妹號事件」,劇中使用的語言包括台語、客語、排灣族語、國語以及英語,主角群幾乎都通曉其中二至四種語言;此劇令許多人發現,原來台灣一百多年前便是多元族群社會,同時會說台語、客語為正常之事。

時代輪轉,到了21世紀的今日,台灣依然是具有多元文化的社會,這點從國小新課綱便可一窺究竟。考量到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和新移民第二代之人口數量已近100萬人,佔台灣人口比例超過3%,108新課綱便擴充原本國小語文學習領域的「本土語文」為「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

即在原有的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基礎上,新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緬甸語、柬埔寨語、菲律賓語、馬來西亞語等七種新住民語言。(編按:國小語文學習領域共有「國語文」、「英語文」、「本土語文」三種)

比起因為英文是強勢語言,而一生只會說英語的外國人,台灣孩子實則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多種語言。更重要的是,在學校便能透過不同的語言課程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學習理解、接納、包容多元族群文化,這是比增進語言能力更寶貴、也更難培養的人文素養精神。

原本中文優勢下,讓台灣小孩更有先天條件,具備中英雙語的能力

 

迷思二:爸媽英文不好,教不了孩子

 
事實上… 你都不敢開口說,孩子怎麼學?
 

許多台灣爸媽都希望孩子除了中文母語外,還能精熟外語(最大宗比例為英語),卻因為對自己的英文沒自信,而將希望全都投注在學校、補習班等外在環境上。其實,這是因為爸媽這一代受的英語教育,本質仍為考試領導學習的考科教育,從啟蒙時期開始就過度強調「正確性」,單字一定要拚對、文法要正確,卻忽略了語言真正的目的是「溝通」。

當家長自己因為「怕說錯」、「怕帶壞孩子口音」,總以追求標準答案的心態看待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時,又怎麼能期待初步接觸外語的孩子「勇敢開口說」呢?

家長應該多點自信,首先,全球最強的兩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其所使用的兩種官方語言─英語與中文,我們已可自然的學會一種,這就是優勢所在。若有心讓孩子學習英文,在政府帶頭推行雙語國家政策下,雙語教育環境、雙語師資培育也正急起直追,更遑論民間早已有優質的線上英語平台,如專門針對5~18歲青少兒的tutorJr可供父母選擇,幫孩子在家中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並不難。

線上學習的方式對雙語推動很有幫助,解決師資不足、學習時間、孩子奔波壓力的問題

 

迷思三:羨慕雙語家庭,住國外的小孩天生會多種語言

 
真相是… 雙語小孩也是努力學習的成果
 

現在異國聯姻愈來愈多,爸媽分別操持不同語言,並固定跟小孩說自己母語的雙語家庭亦不在少數。眼見2、3歲的孩子能自在切換「雙聲道」,讓許多苦心送孩子學英語的台灣爸媽好羨慕。

其實,雙語或多語的養成殊為不易,不少定居海外的華人家庭更苦惱孩子中文不夠好,即使小時候母語說得不錯,但開始上學後,因為英文是孩子的社交語言,孩子便只講英文了!倘若有孩子能同時學好居住地的語言及母語,那必定是父母與孩子都下了功夫,為了不忘母語而持續學習的成果。

同理可證,在全球興起中文熱的時刻,台灣小孩已擁有極適合學習中文的環境,更有閩南語、客語、新移民語言等本土語言族群,我們不應妄自菲薄,而是要先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資源。

至於第二外語,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便指出,小孩子基本上都有學習兩種以上外語的能力,且因有外國語言文化的衝擊,孩子更能深入吸收、反芻本國的語言及文化內涵。重要的仍是持之以恆,只要父母有心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讓孩子願意持續在生活中輕鬆地使用英語,且保持習慣至長大成人,也就能靈活地運用「雙語腦」,成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分享這篇文章:
追蹤Tutor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