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給小孩的「巧克力教養學」》 教孩子認識什麼是「自我保護」

教導孩子辨識身體界線,對無理的行為勇敢說不。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尊重自己的感受、情緒、意願,有能力說出「我不要」、「我不願意」──這些事不僅是孩子需要學習,許多長大後仍然無法抗拒別人、難以表達感受的大人們,也同樣需要學習。唯有認清身體、心理上的界線,才能在必要時刻保護自己,也做到尊重別人。

情境一:

小孩:「媽媽,我覺得今天來家裡的叔叔有點奇怪。」
媽媽:「不要亂說話!那是爸爸的好朋友,你不要在人家面前說哦!」

情境二:

阿姨:「哎喲~~你好可愛,來,給阿姨親一下!」
小孩:「我不要!」 家長:「沒禮貌!阿姨是喜歡你才這樣說,親一下會怎樣。」

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從小做起

 
情境一跟情境二中家長對孩子說的話,是否覺得很耳熟呢?華人社會重視上下尊卑的倫理關係,年幼孩子的意願時常得不到大人重視,孩子的「不要」更常被視為無理取鬧。

長年致力於支持婦女及兒少的勵馨基金會便指出,家長必須意識到孩子主張身體自主權的重要性,大人應協助孩子建立「我是我身體的主人」概念,並引導孩子辨識身體界線。所謂界線,並非只是「你是男生、我是女生」,或是「泳衣遮起來的地方不能碰」,或是「不要跟陌生人講話」等簡易的區分。

根據衛福部歷年統計,18 歲以下的兒少性侵害案件中,有將近8成是認識者所為,甚至有可能是生活中的照顧者,不認識的陌生人比例其實偏低。所以,更積極的自我保護做法,應該是尊重孩子有說「不」的權利,並透過日常生活的練習來辨認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身體接觸,什麼是不舒服的感覺,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珍惜孩子一開始還會誠實反應心聲的階段,即便是學前幼兒,也都要給予應有的尊重,大人多傾聽並同理孩子的感覺,而不是用「不要亂說」、「你想太多了」、「不可能吧?」「沒有這回事」等粉飾太平的說法來回應,一旦漠視久了,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其實是:「跟爸爸媽媽說也沒有用,他們根本不相信我。」當孩子找不到能說的人、沒有可宣洩的出口,發生憾事時便無法及時伸出援手。

多傾聽孩子的感受,並建立孩子自我保護的概念。

 

透過模擬演練,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2024年上半年,黃子佼性侵案被廣泛認為是演藝圈最大的醜聞。有關黃子佼性侵案的新聞文章提到教育孩子擁有說「不」權利的重要性。黃子佼身陷性侵指控,引發社會對兒童和青少年教育的廣泛討論。此案提醒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安全問題,更要從小教育他們了解自身的權利,尤其是在面對不當行為時,孩子應明確知道自己有權說「不」。

建立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至關重要。家長和教育者應該持續與孩子保持溝通,教導他們識別潛在的危險,特別是在面對來自權威人士或熟悉人士的壓力時,孩子要知道拒絕是他們的權利,而不是一件錯誤或羞恥的事。

透過開放且持續的對話,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讓他們在面對複雜環境時,能夠勇敢說「不」,並尋求幫助。這不僅是保障他們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確保他們健康成長的關鍵。

而在3年前,2021年 12 月初時,立委高嘉瑜對於在她身上發生的親密關係暴力事件開了記者會,她如此形容:「在我人生成長的經驗,可能都沒有遇過類似這樣的人,所以當下第一時間,非常驚慌失措、害怕……,身為一個公眾人物,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甚至我也沒有讓家人知道,第一時間,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難看的事情。」

連已經年過四十,掌握一定政治權力的女性政治人物,都坦承她遇到家暴時不知該如何對外求助,更擔心被貼上負面標籤,遑論其他沒有發聲管道、沒有公眾力量的青少兒們。所以,從小除了協助孩子建立身體自主權觀念,也要讓孩子學習勇敢向外求助。

勵馨基金會建議,大人可與孩子一起討論一份「信任者清單」,讓孩子清楚知道有哪些對象可在遭遇困難時求助。台灣第一本以熟人性侵為題材的兒童繪本《蝴蝶朵朵》作者幸佳慧,也建議大人可以透過簡單的戲劇演練,跟孩子進行模擬練習,藉由角色扮演熟悉一些犯罪手法與用語,提高孩子的警覺心。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加害者說詞:

「我們來玩一種好玩的遊戲,很舒服,我摸你、你也可以摸我。」
「摸一下不會怎麼樣啊!我也讓你摸回去嘛!」
「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你不可以告訴別人哦!你爸媽知道的話,你可能會被罵哦!」

面對這些說詞,親子或師生可以共同討論如何反應,並進行練習:

「身體是我的,你不可以亂摸。」
「當我說不要的時候,就是不要!」(最好還搭配拒絕的肢體語言)
「我會告訴爸爸、媽媽或老師,我不要玩保密遊戲。」

在遊戲中演練不同的情境與對話,就能提早做好心理準備,遇到類似的情境時,比較不會因為腦中一片空白而傻住,而能正確地應對。

爸媽的引導與陪伴, 是孩子建立身體自主權、自我保護等概念不可或缺的一環。

 

保護自己和尊重別人,是一體兩面的事

 
對成長經驗相對保守的爸媽來說,要跟孩子談身體自主權、模擬練習受害經驗,可以想見也是十分困難的事,光是要對捧在手心的寶貝提:「世界上不只有愛你的人,也有可能會想害你的人…」便是一道難關。

教養者應認知,兒少性侵、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這些不平等的受暴事件,其實都處在權力與控制的延長線上,是「學校不會教的事」。比起哪一天孩子受到侵犯,或是成為大人後受到傷害,鼓起勇氣跨過那道「難以談性」的高牆,更是每個家庭應努力的目標。

另一方面,建立孩子有關於身體自主權、自我保護等概念,讓他們知道「我是值得被尊重的人」的同時,也要確認孩子懂得尊重別人、自律自持,日後亦不會成為侵害他人的人。

分享這篇文章:
追蹤Tutor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