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瑜珈不僅是許多女生喜歡的運動項目,也有愈來愈多男性開始加入。 瑜珈 教會我們怎麼「用力」、怎麼「放鬆」,從中學會如何分配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力量。
但你知道嗎?在探討外語學習的各個理論中,「認知主義」(Cognitivist)學派也與瑜珈的精髓類似。它關注我們在學新語言時,如何取捨、如何分配有限的注意力,才能逐步掌握新語言,並達到最有效的學習成果。
在瑜珈中,練習正確使力
輕鬆、緩慢,是許多人對瑜珈的初步印象,但這些其實是偏見。練習瑜珈的重點是「用力」以及「放鬆」,不論是常見的拜日式、下犬式或任何一個瑜珈姿勢,每個動作都有它的要領,練習時必須注意身體哪個部位要用力、哪個部位則要放鬆。由於瑜珈關切肌肉如何正確使力,因此不少練習者也會將訣竅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時常保持抬頭、挺胸、縮小腹的正確姿勢,也漸漸感受到姿勢正確後對身體的好處。
相反地,許多人常常放任站姿呈現三七步、坐姿像懶骨頭的慵懶狀態,這樣的姿勢或許當下感覺舒服,但因為身體處於扭曲狀態,深層肌肉為了支撐這樣的不良姿勢,反而強迫不該運作的肌肉開始出力。例如:為了支撐彎腰駝背站姿,肩膀和背部肌肉只好得加強出力,而本該扮演主要支撐力量的的脖子和腹部核心則處於「不運作」狀態;長期下來,不該出力的肌肉過度用力、不該放鬆的肌肉缺乏工作,最後反倒讓原本不會痠痛的肌肉開始作怪,腰酸、背痛等症狀通通報到。
瑜珈是「分配力量」,語言學習是「分配注意力」
瑜珈對於身體部位力量的「分配」,其實恰好與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認知主義」派別所關注方向類似。
所謂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是研究人類如何學習母語(即第二語言)之外的第二語言或第三語言。該領域有四大著名理論派別,分別為:行為主義(Behaviorist)、先天主義(Innatist)、認知主義(Cognitivist)以及社會主義(Socioculturalist),每個派別各有各的擁護者,也各有各的關注焦點。
其中,認知主義學者Robert DeKeyser及Richard Schmidt認為,學習語言就像是學一項新技能,如果一個人已經掌握的技能愈多,那麼在學習新技能時,因為技術重疊的部分較高,學習時就可以略過熟悉的部分,並將注意力放在不熟悉的部分,因此學習速度往往也比新手更快。
也就是說,瑜伽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因此必須在「分配力量」的過程中,讓身體各部位能正確用力與放鬆,才能達到平衡;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認知主義學派也認為一個人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學習新語言的關鍵是「分配注意力」,必須掌握特定的學習階段、略過熟悉的階段,才能獲得最佳學習成效。
學外語,應該先懂如何「分配注意力」
受到認知主義啟發,語言學習領域之後也發展出許多相關理論,例如:認為學外語不需要太早,可以先有一定母語基礎後再學習,以便完整發展聽、說、讀、寫能力;此外,相關理論也認為學習新單字或新句型時,必須讓教材內容與新主題息息相關,而不是一拿起單字書、句型書就埋頭背誦,卻沒有從使用情境(context)中習得。
分配,其實在各個領域都是重要議題。瑜珈關注如何分配有限的力量,從而學會掌握自己身體,培養良好體態;認知主義也聚焦如何分配有限的注意力,好讓我們懂得如何彌補自己弱點,有效率地學習外語。
學習新語言時,先別急著埋頭苦幹了,先思考如何分配、如何取捨,才是有效學習外語的關鍵思考點!
Name
Country Code
Mobil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