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英文到底要怎樣學,才會學得會?
B:就多看、多聽、多講,時間久了自然就會了!
這個問題你也才問過嗎?或者你也聽過這樣的答案!
是的,或許這個回答並不具體,但實際上語言學習就是常接觸,久而久之下來,就能累積相當的程度。因此,也有一說認為,只要打開英語廣播電台,不管懂不懂就持續聽下去,有天就忽然會聽得懂了,或是看英文電影,並且把字幕遮掉,讓自己練習聽英文。
這些方法對很多缺乏基礎的人來說,虛無飄渺、毫無邊際,永遠都不知忽然聽得懂的那一天,到底會是哪一天,追根究柢,原因就是這樣的方法比較適合有一定基礎的人,對於基礎較為欠缺者便是鴨子聽雷、難以掌握。
那麼,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好掌握、有進度、能比較知道「哪一天」什麼時後到來嗎?
有,就是閱讀,加上找機會與母語人士交談
國際語言學大師史蒂芬・克拉辛(Dr. Stephen Krashen)曾與日本學者合作,在一項針對25~75歲者的長期研究中發現,每天閱讀英文1小時,持續1200小時,也就是用大約3年的時間,就能讓多益成績從250進步到950分,閱讀則不限定任何題材。
史蒂芬・克拉辛更認為,閱讀習慣是任何年齡都可以培養的,他也再以自己的研究為依據,推翻了那些10歲以前必須建立閱讀習慣的說法。
另一方面,BBC報導指出,要學會一門新語言,每天花一小時就能辦到。報導中,擁有哈佛學歷的多語言名人提摩太 ‧ 多納(Timothy Doner)也強調,在學習語言上如想要有更好美的經驗,從「興趣」著手將會是個好的起步,即使一開始每天只能吸收幾個單字。
但為何「多語言」專家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到「每天」? BBC的報導中也說明,如同學習樂器,每天少量規率練習的效用,勝過偶爾一次的大量練習。因為連續的時間,將有助大腦的專注與深度認知。如維持一天一小時的進度,要將一門相對容易學的語言訓練到基本的流暢程度,僅需花費96週,如以一年52週為計,相當於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對國人來說,英文已經是個不陌生且最常接觸的外語,是一門相對容易的語言。
然而,台灣人生活忙碌,根據主計處統計數據,對照OEDC(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全球工時,台灣人的工作時間可為列全球第四,真的抽不出時間,有時間也很疲累,該怎要學習英文呢?
從學習英文的使用者經驗出發,TutorABC從一年多前,特別編製英語時事摘要,提供給像學英文的讀者(沒錯,除了線上課程外,你還有另一個選擇),每天只要花10分鐘的時間,就能讀完一篇簡單的英文摘要文章,除了摘要本文,還分成《簡單讓你懂》與《輕鬆帶著走》兩個單元,設計核心宗旨就以「輕巧、無負擔」來打造屬於你的「輕學習」,
每個人閱讀能力不同,同樣看一篇文章花費的時間也不一樣,所以一昧的強調「閱讀英文新聞」對某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很困難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曾有文章中光是一段就看不懂,還要三不五時停來查單字,重複多次才能看完文章的窘境。這嚴重的影響了學習者的興趣與信心。
所以TutorABC以2個段落,1個段落3~5句的編寫形式,把消息中最重要的資訊告訴使用者。與其說是讀英文短文,它更像是秘書為老闆做好了摘要,簡單扼要的讓你知道。讓你可以省下看一整篇英語新聞的時間。
這也讓想學英文的人,不用一次吞下大量的文章,因而再一次地產生對學習的厭惡。
比起一般的中英對照,更像是用中文「再摘要」一次讓使用者知道,如果使用者讀第一遍英文不懂,就可以從中文上了解,當你知到了大意,再回頭看英文就能幫助理解。
但為什麼不直接英翻中呢?網路上的雲端翻譯平台很多,TutorABC的時事英語摘要都是數位版,可以簡單的複製貼上或是裝載瀏覽器的外掛程式,直接變成中文。為了避免一看到英文就查單字、查翻譯的習慣。
比起傳統上羅列重點單字,「心智圖」的概念可以各個主要單字連結起來,必且發展出延伸單字心智圖的「關聯」無疑是就是字與字之間最好的記憶方式,把這些字關聯出來,也相當於說出了摘要的架構。
累積字彙與時事後,請使用這門語言
閱讀是一種知識的累積,運用則是將擁有的知識「發揚出來」轉化成自己的內涵,當在閱讀上略有小成時,可以進一步給機會與母語人士對話,談文化、談生活、談興趣,讓你更像一個母語使用者。也能透過寫作的方式記錄下來。
試想,母語人士只會用母語來從事商業活動、完成工作嗎?不,他們會把母語運用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如此,這門語言才會更你更有關係,勿僅留於單字、句型、口音的追求,而是能在情境中,把語言的「知識」轉換,用聲音講出來,也描述你所看見的世界。
語言之所以是溝通的工具,不正是因為我們使用語言,與生活上的人、事、物建立關係嗎?
姓名
國碼
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