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超能腦思考 PART 3》每個小孩都是天才:推演腦,圍棋下出縱觀格局

想讓孩子活用大腦、學習耐性、培養思前想後的邏輯能力,學圍棋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君子習「四藝」,指的是琴棋書畫,其中的「棋」,便是圍棋。圍棋的規則簡單,但變化卻極其繁複,更注重下棋禮節。許多家長會送孩子學習圍棋,便是希望孩子能從中提升邏輯思考、縱觀全局的能力,並培養專注、耐性及受挫力。

從曾經紅及一時的漫畫《棋靈王》,到有「圍棋女神」封號的黑嘉嘉帶起風潮,近十來年的兒童才藝中,「圍棋」已成為頗受歡迎的項目,甚至黑嘉嘉自己也成立了線上圍棋教室,5歲以上的孩子便能開始圍棋啟蒙課程。(延伸閱讀:凌晨4點起床對弈,14歲放棄升學 黑嘉嘉從圍棋學會的反省與堅持)

 

預測棋步,推演出縱觀能力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在1982年演說時,闡述對於「真正的智慧」之想法,他認為,真正的智慧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結合不同領域的能力,而非只是專精單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與現今教育強調未來人才需具備跨領域整合、思辨、溝通等能力的觀點不謀而合。

當時賈伯斯說:「聰明很大一部分在於縱觀全局,就像你能夠從80樓俯瞰一整座城市的全貌。其他人只是看著小地圖,想著該怎麼從A點到B點的時候,城市在你眼前一覽無遺,你可以看穿一切。」

棋士與棋局的關係亦是如此,當棋士看著眼前的棋局時,他其實是在腦中推演下一步棋該如何走、對手將如何反應,而一步棋可能衍生的棋步少則數種、多則十數種,棋手需從中尋得最佳應對方案,其所需的縝密思考與判斷能力不言可喻。

一般來說,圍棋業餘者可算十數步或數十步,職業棋手甚至可算上百步,呼應《孫子兵法》所云:「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於無算呼?」透過遊戲來了解真實世界的兒童,自然也可在熟悉圍棋規則與實戰對弈的過程中,習得邏輯推演與挑戰難關的能力。

圍棋讓旗手可以學習洞察自己的現況、預測對手的動向,培養瞻前顧後的縱橫思維

 

習棋不可勉強,先從桌遊觀察孩子興趣

 
學棋固然有諸多優點,但家長也須注意不可勉強孩子,應視孩子興趣而定。比方說,倘若是因覺得孩子太好動、沒耐性、學校成績不佳,便試圖送去學圍棋靜心,成效多半不佳,說不定還引起反效果。

因圍棋、象棋、西洋棋等確實屬於棋類遊戲中較高深的棋藝,台灣旅日圍棋職業棋士張栩的父親張遠錫指出,父母可以讓孩子先接觸五子棋、西瓜棋、暗棋、方直棋、跳棋等簡易棋藝,引起對棋類的興趣後再接觸圍棋。

又或者是可從有趣的桌上型遊戲中觀察孩子興趣,比如張栩在兩歲時便很喜歡玩撲克牌湊對記憶遊戲,記憶力確實也是優秀棋士必備的能力;要求孩子長時間坐著思考不容易,現代許多盒裝桌遊短則須時15分鐘、長則須時半小時以上,亦是培養孩子耐心的一種方式。

包含學圍棋在內,讓孩子主動有興趣的學習,而不是來自爸媽的勉強

 

帶孩子下棋,重棋藝更重棋品

 
六歲開始學圍棋、十四歲定段成功而走上職業圍棋之路的黑嘉嘉,看待兒童學圍棋的想法,不僅是教導孩子如何贏。她更強調:「下棋不只可以鍛鍊耐心、專注力,最重要的是提早讓小朋友面對『輸』這件事。」棋盤如戰場,而勝敗乃兵家常事,下棋亦能以「棋品」養成生活品格。

棋局總有輸贏,黑嘉嘉回憶小時候陪她到處征戰比賽的母親黑南萍,不會嚴厲地要求她非贏不可,反而是溫柔的說:「輸贏沒關係,重點是你從輸棋中學到了什麼。」不求勝,卻養成黑嘉嘉對弈後覆盤、自我改進檢討的習慣。

但在現實的兒童棋院中,也有不少家長將圍棋教室當成了圍棋安親班,或是僅注重孩子棋力的進步,甚至比孩子更在意勝負,忽略了圍棋教育中「君子之爭」應有的禮節。

展望孩子未來漫長的人生,若能在兒時藉由圍棋砥礪心智,坦然面對勝負結果,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氣度,成人後面對社會更為嚴峻的挑戰,不管是崎嶇道路或康莊坦途,都才能平心靜氣地走過;重棋藝更重棋品,是讓孩子受用終生的學習態度。

培養孩子的耐性、沉著,讓孩子不是鍛鍊腦袋發揮IQ、也訓練心性培養EQ
分享這篇文章:
立即領取 免費1對1外師體驗課

姓名

Email

國碼

手機

閱讀並同意接受會員服務使用條款隱私暨個資保護聲明
追蹤Tutor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