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某高中附設國中部,在2023年底發生割喉慘案,1名15歲國三男學生持彈簧刀朝別班另一名國三生猛刺10刀,致對方頸部、胸部多處中刀不治。只為了幫「乾妹」出頭,下手竟如此兇殘,刀刀致命。
這一樁引發輿論譁然的案件,也讓青少年情緒控管及青春期親子關係議題,再度成為焦點。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們,面對動不動就發飆暴走、或任何事都不想溝通,寧可當悶葫蘆的兒子女兒,難免覺得頭痛無奈,身為家長,該扮演甚麼樣的角色,陪伴他們度過這段充滿挑戰的青春期呢?
孩子從幼兒、孩童邁入青少年階段,身心發展會產生劇變。「同儕關係」對於青少年有莫大的影響力,也經常會與父母產生各種衝突,其實這一切的情緒變化都很正常。德裔心理學家 Erikson 在 1950 年代提出「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對學齡前及小學階段的孩子(6-12 歲)來說,父母在他們的人際發展,與互動模式建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步。但從青少年時期(13-19 歲)起,人際關係重心轉移到「同儕群體」,孩子有大量時間投注在學校、社團或補習班,與「同儕」的相處自然成為此階段生活重心。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 Cooley 提出的《鏡中自我 (looking glass self) 》理論:「每個人面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人是群體動物,會透過互動,接收他人反應,建立自我意識與身份認同,對青少年來說尤其明顯。
青少年階段,開口閉口談的不是爸媽或老師怎麼說,而是同學怎麼說。「模仿」是青少年在群體中追求認同感與歸屬感的重要方式,包括改變原本習慣、接觸更多新事物,無非是希望「跟同學有話聊」,也就是所謂「同儕壓力」。
古人說「人不輕狂枉少年」。青少年的衝動,與大腦中「理性與感性」守門員的發育速度不均有很大關聯。「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中心,掌管感性,而且與生俱來,一出生就是成熟的狀態;至於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卻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完全,這也是青少年不太容易「三思而後行」,反倒經常像刺蝟,容易處在焦慮、敏感 、易怒等狀態的原因。尤其面對負面情緒,「杏仁核」在青少年時期的反應,比其他人生階段來得更凶猛,而這時期的課業變重,又要面對同儕日漸複雜的人際關係,還得尋求自我認同、探索人生方向, 青少年面對壓力的反應格外劇烈。 活脫脫成了一口壓力鍋,隨時可能變成一顆不定時炸彈。
青少年的內心戲往往很多,一方面渴望得到父母認同,又不想暴露自己的脆弱。父母可以嘗試從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角色,轉變為孩子的「朋友及引路人」,當孩子感受到爸媽跟他是「同一國」的,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自然比較願意分享心事。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因各種小事生氣,最討厭「被管太多」,受不了父母「立刻、馬上」的強硬溝通,以及「我還不是為你好!」的激動碎念,各種任何關於時間空間限制的壓迫,都會讓他們心生反感。急迫的父母,往往會教出個性急迫的孩子,在管教上要盡量以關心取代命令,容許彈性、開放溝通,比方告訴孩子「我相信你、等你好了再跟我說」這類柔性語言,青少年比較會聽進去。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也推出調節青少年情緒四步驟懶人包,當孩子陷入衝動焦灼的漩渦,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自我覺察,當自己情緒的主人?
Step 1 緩和情緒
Step 2 梳理情緒
Step 3 解決問題
Step 4 關心進展
詳細圖文說明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10-76243-107.html
靜下心來學習,也是調節情緒的妙招;不想和爸媽說的話,有時說給陌生人聽,學會用英語和遠在另一個國家的老師分享,有時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癒紓壓效果。曾有學員見證分享,生活中難免碰到一些不對盤的人,不如意的事,上線上課程一段時間,她反而非常期待和外師用英文分享這些生活中的煩心事,一邊清理情緒垃圾的同時,還能讓自己英文進步,獲得成就感,一舉數得。
tutorJr有許多國中生學員,透過每周定期上課,除了累積對英文的興趣,更培養出自律又自信的性格,對整體學習來說是良性提升。
另外,TutorABC x tutorJr官網上的「雲講堂」,不時推出【人際關係】主題,從親子互動到夫妻相處之道,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增進相關知識,實際應用,與青春期孩子的互動,可以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