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家長必看!4招4階段,用語言認知 分齡培養兒童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一直是父母們關心的事(Photo Credit: pixabay)

「我家小孩就是不收玩具!每天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好好講沒用、罵他也沒用、陪他收也沒用,真的拿他沒轍!」「我家的孩子忘性特別大!去學校一個星期可以弄丟三塊橡皮擦,暑假在家也一樣丟三落四,受不了!」

你知道嗎?這些常見在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專注力不足」的徵兆,舉凡亂丟東西、常遺失物品、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是吃飯吃太久,都值得父母稍加注意,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藉由玩遊戲、學語言等方式,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
 

0~4歲:觀察並跟隨孩子的注意焦點

「專注力」持續的時間和長度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由於2至3歲孩子的注意力僅能維持約5分鐘,故在職能治療領域上,通常要等到4歲後才會給予「專注力不足」的判定或病理解釋。

所有生理發展健全的幼兒,大都能在0至4歲於自然成長的生活中,順利理解語言,並獲得聽、說母語的能力,早在20年前,語言治療專家便已相當重視幼兒最初四年的發展;至最近的2019年,一份由英國約克大學發表的最新研究更指出,接觸一種語言以上的嬰兒,相較只接觸單語言的嬰兒,表現出更佳的注意力控制,論證語言和視覺訊息都會影響注意力系統的發展。

那麼,成人該如何在此階段幫助孩子培養專注力呢?很重要的一招是「觀察、跟隨孩子的注意焦點」,不管是玩遊戲時還是共讀繪本時,都應以孩子有興趣的目標為優先。

著有《0~4歲的兒語潛能開發寶典》的英國首席語言治療師莎莉‧瓦爾德(Sally Ward)指出,比起大人不斷指示孩子將注意力放在大人所選的物品或活動上,若能由孩子主導、大人跟隨其凝視方向並談論其注意的焦點,孩子更能以驚人的速度連結語彙及意義,也是鼓勵他們專注於自己有興趣事物的表現,再小的寶寶都能接收到「我知道你對這個感興趣」的正面訊息。

親子互動中由孩子主導談論的事物,將由更有助語言能力與興趣的發展 (Photo Credit: pixabay )

 

4~7歲:找出孩子的動機、引起興趣

即使4歲前建立好孩子的專注力基礎,也不代表孩子作任何事都能專心。4至7歲的孩童已進入幼稚園,家長或許會發現,孩子的專注力有其選擇性,可能畫畫時特別專心,上課時卻會動來動去,請不要為此責備孩子,這反而是觀察孩子對何事有興趣、何時會有自發動機去完成活動的好機會。

此時期的孩子也已經會表達自我意願,會說「我想玩積木」、「我不要寫字」等,想維持孩子的專注力,就是要讓他覺得好玩、有趣。如果需要孩子完成的事並不有趣,比如協助做家事、寫功課,可能就得利用遊戲化,或是集點獎賞、競賽等方式增強意願,但也需注意避免過多的物質獎賞,以免讓外在誘因超越了孩子的內在動機。

專注力隨著孩子年齡成長有其選擇性,需不壓抑的「適性發展、適時引導」(Photo Credit: pixabay )

 

7~10歲:會創造、能思考,給予挑戰才夠力

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2至7歲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事物,這種現象也會反映在語言上;到了認知發展的具體運思期、也就是約為兒童7至11歲時,才能將自己放在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語言開始社會化;12歲後則能開始抽象地運用語言來描述邏輯思考過程。

雖說在近代研究中,已認為皮亞傑可能低估了幼兒的語用能力,指出4歲幼兒已能察覺別人可能有不同於自己的立場而調整說話內容,不過其認知發展理論帶給教師、家長們最大的啟示,其實是「應設身處地從兒童觀點出發」。

7歲的孩子開始上小學,學齡期的孩子每天最重要的事便是學習,他們的滿足感會來自於創造問題、思考解決方法、完成挑戰,父母的教養方式也要進階,不再只是像學齡前單方下指令讓孩子跟隨,而是給予任務及適當輔助,比如「該如何在晚餐前完成家庭作業?」「該如何自己收書包不遺落物品?」這些都需要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做到。

思考→創意→實踐→表達 是專注持續的完整呈現,也是台灣教育最需補足的(Photo Credit: Pexels)

 

10~12歲:專注力升級,自我安排計畫

7至10歲的階段,父母要有耐心陪伴孩子摸索出自己的學習策略,到了10歲後會漸趨穩定,孩子也能將較高階的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內化。

更重要的是,10至12歲的孩子進入國小高年級,其專注力也會較小時候大幅提升。一般而論,10至12歲的孩子專注力已可達25分鐘,對大人有用的「番茄鐘工作法」也同樣適合他們,可依照孩子的專注程度切分其學習時間,每一段約15至20分鐘、不要過長;青少兒線上教育龍頭tutorJr的線上真人外師教學,每堂課即是設定為25分鐘,亦是從孩子的專注力考量最適合的上課時間長度。

另一方面,高年級的孩子也可以鼓勵他們自己排定計畫,根據對自己能力的理解去擬定學習策略,比如「我算完數學會筋疲力盡,而與人用英文聊天能讓我感覺快樂且放鬆」,那在寫功課或是備考的安排上,就應該據此考量調整。 

自主提出想法並且自己完成,有助於大孩子們對自我「獨立、自主」能力的確認

 

把2C2P的能力 給生長在台灣的孩子

綜觀而論,從0至4歲、4至7歲、7至10歲、10至12歲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專注力培養法,家長可以從小做起,孩子愈專注、學習力愈好,自我控制力也能得到提升,更進一步的具備2C2P的能力(2C: 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 ;2P: Problem Finding & Problem Solving)與同理心(Empathy)的培養,不僅對應新時代的素養,也能反應在108課綱的學習中,更可以真實的運用在日常生活裡,成為對自我價值生命尊重,也同時具備生存能力、生活底蘊的人。

2C2P與同理心 是108課綱素養教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21世紀人才的核心內涵
(Photo Credit: pixabay)
分享這篇文章:
追蹤Tutor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