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送小孩去讀私立雙語學校,但自己以前也沒唸過,到底他們在教什麼?學費貴,真的值得嗎?」
買東西前,我們都懂得要貨比三家;替孩子選學校前,當然更要理解究竟這些學校有何特色。這一篇要來告訴各位爸媽,公立雙語學校和私立雙語學校到底有什麼差異?他們平常都教什麼?
如果是公立學校,其實就是所謂的「雙語實驗學校」或「雙語特色學校」。以高雄市雙語特色學校計畫為例,公立雙語學校的教學重點通常有兩大模式:
會要求每週總課堂節數至少1/3以上用英文來教學,師資也是由校內英語專長教師搭配外籍教師。以前是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英文,但今天則從小一新生開始打基礎。
不過,雖然將接觸年齡「下探」到小學一年級,但公立學校孩子接觸英文的總時數仍然不及私立小學。既然資源有限,因此公立小學的英文教學也通常會挑選那些需要互動、偏文藝類的科目,例如:藝文課、生活課等;而在教學模式上,也多半採用跨領域、主題式授課方式。
以前就常聽到「英語村」,現在則除了英語村,也會讓更多的課餘時間融入英文。在行政院宣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後,高雄市政府除了在國小低年級的彈性課程帶入英語教學,也鼓勵學校新增「雙語社團」等計畫,希望學生除了「坐在課堂」接觸英文之外,「走出課堂」也能使用英文。
相較於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的優勢是:較能跳脫框架,並將每個學校所強調的教育理念融入所設計的雙語課程裡。因此,私立雙語學校往往也具有兩大特色:
對私立學校而言,每週用雙語教學的課堂數約12~20堂,等同於超過一半以上用英文來上課,因此時數只是「基本」。以知名的康橋國際學校為例,除了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較硬的科目之外,幾乎每天其他課程都會用到英文授課。
所以,私立學校更強調「自編雙語教材」。例如:台北市私立再興國小的自編教材就參考台灣與美國加州課綱,每週除了基本的英文聽說讀寫課程,還有約6節的雙語特色課程。
除了在課堂學習如何「掌握語言」,私立學校也很重視學生是否「掌握文化」。前面提到的台北市私立再興國小,就讓高年級生透過遠距教學來接觸海外的各種人事物,例如:由位於美國的合作外籍師資進行海外連線,帶領台灣孩子「遠距造訪」美國加州海岸,一邊理解地球的水資源、生態議題,一邊學習相關英文知識。
從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雙語課來看,雙方共同點都是——希望透過「沉浸式學習」,讓孩子自然而然習得語言。
沉浸式學習(Immersive Learning): 指讓孩子處在無干擾、純粹語言環境中,大腦因而能藉由語言習得(Acquisition)在潛移默化中牢牢記住新語言,而非透過主動學習(Learn)、硬記方式來學會。這就像是把我們「丟到」英語系國家裡,每天一睜眼,大腦就接收大量英文訊息,自然能快速鍛鍊出一定英文能力。 |
換句話說,無論是公立的「強調時數」、「英文為媒介」,或私立的「自編教材」、延伸世界觀」,其實都是想讓學生每天一到學校,就在日常生活中廣泛、頻繁地接觸英文,並自然而然地練出英語力。
老實說,私立學校無論在課程設計、合作師資數量上,其豐沛資源通常勝出。只是,儘管每位爸媽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我們多半都是平凡中產階級,如果為了雙語私立學校每學期平均新台幣10萬元的學費(相較之下,公立學校學雜費約新台幣2000~3000元),結果落得一家人得縮衣節食度日,反而不利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其實,不需要花大錢,也能讓孩子擁有一對一的良好雙語學習環境。
受到疫情影響,現在許多家長更青睞線上英語學習平台;然而,一個真正適合孩子學習英文的平台,應該是以打造雙向互動的「線上教育」為核心,而非僅僅只是「線上學習」。
「線上教育」vs「線上學習」: 判斷關鍵是:學習情境是「單向」還是「雙向互動」? 如果是單向,這些平台通常做的只是把教材內容「數位化」後,放在網路上而已。因此,學習者也延續傳統看英文電影、聽廣播學英文的模式一樣來自學,這類平台就屬於單向的「線上學習」。 如果是雙向互動,平台得將「整體學習情境」通通數位化,包括:教材、師資、學生都得化成「數據」,再結合科技來根據孩子學習情況進行分析,進而掌握、調整客製化學習內容。能做到該程度,這樣的平台才足以稱得上是「線上教育」。 |
tutorJr就是一個專為5~18歲青少兒設計的「線上雙語學校」,不僅母語師資通過TESOL、TEFL等國際專業認證,平台也結合AI配對科技,能按照孩子當前的學習程度、進步軌跡、興趣喜好等數據,來匹配最合適的教材與師資。
透過這樣的專業線上教育,無論子女是否上雙語學校、選擇公立或私立,都能在家裡打造雙語情境,讓孩子真正藉由沉浸式學習練出英語力!
姓名
國碼
手機